小日子 × 香港藝文漫步

Part 1 漫步路線


情迷香港手寫字型森林 街頭美術館直擊彩繪壁畫

文 駱亭伶 攝 YJ Chen



數量密集、筆墨酣暢的繁體手寫招牌,橫空出世,簡直快跌出銀幕,不說話依然搶鏡。它總讓人在看《甜蜜蜜》《墮落天使》《重慶森林》⋯⋯等電影時,就算是黎明踩單車,載著張曼玉穿過尖沙咀,仍忍不住分神。或許因為這樣,走在香港錯落的唐樓街市,整個城市就像個大型片場,隨時都有種電影場景的既視感。

相對於日本漢字的工整自持,香港街頭的手寫字個性鮮明,有的龍飛鳳舞,潑辣豪放,有的則拙趣返真,彷彿退遠一步看世情。儘管近年已漸被電腦標準字體取代,但人們對於手寫字的熱情癡迷卻越被點燃,像是港島綫地鐵站月臺的書法字,站站都成了IG 上的熱門打卡點,而碩果僅存的麥師傅手寫小巴牌,更是做成了鑰匙圈,廣受年輕人瘋狂喜愛。



麥錦生師傅的「巧佳小巴用品」,位於旺角佐敦的二樓鋪位。走上狹長階梯,打開門,刷的一聲,掛滿藍紅楷體書寫的白底小巴牌和鑰匙圈,像瀑布牆迎面而來。「打你殘忍,唔打難忍」、「飛沙走奶」、「奶茶菠蘿油」、「屋企有肥貓」、「等出糧、等開工」⋯⋯幽默又厭世的港式潮語,讓人嘴角失守,意外地抒壓。

臉色紅潤,看來十分有活力的麥師傅,做招牌已經43 年了。麥師傅說,11 歲那年(1969),因家裡付不出八塊錢的學費而失學。剛開始去鞋店做雜工,做了三年,以前賣鞋必須跪著幫人家穿鞋, 想想自己還是喜歡寫字,就轉去旺角跟師傅學寫招牌。1978 年8 月份,他用了幾千塊錢開店,那時候才大概二十歲。





「以前香港招牌店大概有500 到700 家,因為是小店嘛,所以很容易自己做小老闆。」

剛開始麥師傅什麼招牌都做的,但因鄰近佐敦碼頭,門外就有一個小巴站,在連通港島與九龍的海底隧道開通前,碼頭客流量很大,也是紅色小巴的鼎盛期。紅巴的機動性很強,司機可以自由決定路線、班次和行車時間。因為地緣關係,小巴司機等客人時,看見麥師傅在店鋪裡寫字,就請他幫忙寫小巴牌。寫好之後,往車頭一掛 ,立即可開工載客。

「以前沒有地鐵時,紅巴對乘客來說是很方便的。現在地鐵四通八達,也有固定路線的綠色小巴,很可惜紅巴現在剩不到400 臺。」麥師傅親身見證了紅色小巴發展的歷程。

因家人都在加拿大,2009 年麥師傅原打算退休,卻剛好在2010 年接受媒體採訪,大家才知道竟還有人在手寫小巴牌。也不知為什麼,年輕人似乎特別鍾意小巴牌,不斷上門,但一個小巴牌要150 港幣,並不便宜。有學生建議尺寸可做小一點,麥師傅從善如流,做成了鑰匙圈,卻意外地更受歡迎。2015 年,他將生意轉型以紀念品為主,設立工廠,現在的客人除了本地人,也有來自新馬和臺灣。

那鑰匙圈上可愛的潮語是怎麼想出來的?「一半是客人的建議,一半是我有時搭車,刻意去聽年輕人說了哪些有趣的話。」麥師傅坦言,有的銷售不太好,有的好一點,畢竟年輕人的潮語變得很快,兩三個月就得換新。



麥錦生師傅手拿的是他最喜歡的「旺角佐敦道」小巴牌,是一切故事的起點。除了持續製作潮語鑰匙圈,開書法課外,更二度成立小巴博物館,保存香港特有的小巴文化。



拜訪麥師傅當天,他忙進忙出,看不出來已經七十多歲。不但開了書法課,更有學生遠從日本而來。現在他正在將樓下的鋪位裝修,成立小巴博物館。「我是被一位澳洲人感動。」大概在2020 年,有個澳洲工程師來店裡,請他幫忙找一個舊款小巴。對方在香港住過好幾年,很喜歡香港的交通工具,計畫要運回澳洲,以保育香港的交通文化。麥師傅說,這位工程師已經買了大巴、的士(計程車),又要買小巴,賺的錢幾乎都用光了。

「我覺得我們香港的文化,竟然讓一個外國人來保育,好像說不過去,有機會我自己應該也做一點。」

聽完麥師傅的故事,覺得他真是不簡單,11歲提早進入社會大學,靠著一枝筆,養活一家人;從心所欲之年,還自願扛起傳承使命。但面對誇讚,他說自己只是幸運:「四十多年都沒搬家,別人容易找到我。」或許就是這種謙沖的胸懷,面對滄海桑田(佐敦碼頭已因填海而拆除)的時代變化,他仍能堅守方向,並與時俱進,以一己之力,繼續守護繁體字的書寫文化。●



據麥師傅指引,香港街頭看得到的手寫字體老招牌,至少有四、五十年的歷史,在一些老字號的店鋪,較容易看得到,譬如做成金錢蝙蝠造型的押字當鋪招牌。






┈┈┈┈┈┈┈┈┈┈┈┈┈┈┈┈┈┈┈┈┈┈┈

全文收錄於   No.133 香港藝文漫步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