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乳坊】阿嘉獸醫把關 從一瓶鮮乳開始的白色革命

Cover story   A Better Life

 楊芷菡
 劉森湧

龔建嘉  大動物獸醫師,中興大學獸醫系、臺大獸醫研究所畢業。目前為「鮮乳坊」創辦人,致力於改變臺灣乳品產業。平日有大量閱讀習慣,深受英國獸醫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的大地系列叢書影響,熱衷奔馳於鄉間,為牧場牛隻做診療的生活。

1
想做一件事情,一定能找到方法。在經年累月的牧場診療工作後,龔建嘉以自身開始,為酪農產業找到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2015年1月30日,我將「白色的力量:自己的牛奶自己救」募資計劃放上網路平臺,兩個月內,參與贊助活動的人數近五千名,募資金額達六百萬。群眾力量所能發揮的影響力,是我始料未及的。頂新毒油事件後食安問題延燒,越來越多人關心自己吃的是什麼,也更加重視食物本質;而這就像是一股助力,讓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逐步改變臺灣酪農產業環境。

 

大學時我進入獸醫系就讀,多數人普遍把獸醫師與寵物治療畫上等號,但就醫療層面來看,獸醫的職責應是照顧所有的動物。大五實習及就讀研究所期間,我跟著老師在全臺牧場巡迴出診,學業結束後自臺北搬到了雲林,開始了固定每天早上六點多出門,到牧場為牛隻看診的生活。全臺的酪農戶大多分布在彰化、雲林、臺南、屏東四個區域,我以雲林為中心點,擴大診療範圍。每當接到酪農的緊急電話,即刻驅車前往已是常態。

如同家庭醫師般時常在家中進出,經過長時間的相處,酪農們把我當家人,透過醫療,我看到這個產業正面臨人口嚴重流失,在不合理的產業現況下,酪農以一己之力能做的改善實在有限。

2
堅持單一牧場,讓消費者知道自己喝的鮮乳從何而來,並期待翻轉臺灣酪農產業。包裝設計由聶永真操刀的小罐裝嘉明鮮乳,餘韻有濃郁香。

 

若能提高酪農的收入,也許就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生產線,進而改善飼養空間、環境、動物福利和用藥管理,也能保障消費者的飲用品質。醫療服務四、五年後,我著手尋求能使酪農產業永續發展的產銷機制,和酪農討論後便有了創立「鮮乳坊」這個想法。

 

臺灣的酪農業自1957年開始發展,當時農民把養乳牛當成是副業,規模很小,一戶都只養數頭牛,隨著時代進步,加上專業飼養,生乳產量年年增加,牛乳從以前的「補品」轉變成現代的「食品」。

然而,近十年來的乳品市場佔比,幾乎被所有的品牌大廠壟斷,一旦酪農收入受到限制,就會影響牧場的營運,沒有能力給牛吃好的牧草,牛隻的照顧管理會產生落差。幾年來大大小小的牧場接連關閉,沒有年輕人願意接手,產業人口老化非常嚴重。

乳源一旦受到影響,乳品大廠就必須四處收購 牛乳,才能維持市場供應量。而不同牧場因牛 隻的生長環境差異,品質上會有基本的差異。 鮮乳依殘留的牛體細胞數量有 ABC 級別(註)之分,乳脂肪是一杯鮮乳最珍貴的營養來源,最原始的狀態該是要能喝出季節的味道,若為 了保持一致風味而調整牛乳的乳脂肪數,是很 可惜的事。產業鏈前後端出現問題,也凸顯了技術人員導入的重要性。全臺目前僅不到 20 位乳牛獸醫師,專業人才的缺乏,導致牧場規 模無法擴張;成立公司後,我們將盈餘回饋於人才培訓,提供大動物獸醫系學生學習機會。

無論是和彰化豐樂牧場或雲林嘉明牧場的聯名合作,我們都堅持提供單一乳源;位在福寶區的豐樂牧場,牛群食用進口牧草,泌出的乳汁有自然甜味,而以全乾草飼養牛隻出產的雲林崙背嘉明鮮乳,入口餘韻是濃郁的奶香。消費 者能從入口的風味明確知道不同時令、產地的鮮乳來源。

我們藉由每週固定宅配供應的商業模式,去穩定牧場生產量,讓酪農們能對市場供需量保持著信心,並以合理價格收購乳源,同時 制定牧場管理標準,以公平交易的方式聯名合作。在與消費大眾溝通理念的過程中,難免也會遇 到反對聲浪,小眾品項的固定成本就像一種原 罪,唯有售出更多的牛奶,才能分攤掉不可避 免的檢驗費用與產業回饋。從偶爾口渴時在便 利商店買一小瓶牛奶,到固定購買大容量罐裝 鮮乳,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讓更多人理解 背後的永續價值,把產業資訊導向大眾,希望 正確的訊息能被廣泛地傳遞出去。

工作一天內可能橫跨四、五個縣市,跑過八、 九處牧場,白天牧場診療工作結束後,晚間九點過後便是我回 E-mail、視訊會議的時間,固 定每週兩天北上進公司處理事務,忙到累了就 直接睡在公司。多數想進行產業改革的人其實都很脆弱,並 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撐,發聲權也不大,在試 圖改變過去消費思維的過程中,每一位消費 者都是我們最強力的後盾:把每次的消費當 作是投票,用消費模式去為自己想要的消費 環境發聲,一點一滴,使這個世界慢慢產生變化。●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