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逸散的水凝為芬芳 透過地方誌引路


小日子 x 非常木蘭

開箱地方進行式


《走水》地方誌編輯團隊
坪林地方誌《走水》由在地青年發起、編寫,成員包含主編詹培昕、作者吳柏諺、鐘振紘、設計許楚妘等,團隊各自擁有不同的背景,有茶農二代、保險業務員等,從在地出發,組合成了刊物中的多元視角。


穿越金瓜寮溪的蜿蜒水道,訪談處是「福茶苑」茶農後代吳柏諺的空間,剛到坐定,編輯夥伴便沖泡一盞茶,在明亮的茶空間裡,浮動的心也在文山包種的茶香中安定下來。

第一次認識《走水》,便被刊名二字吸引,「走水」指的是在製茶的流程中,讓茶葉的水分散失,葉內產生化學變化,轉變為香氣的其中一個關鍵步驟,是茶農們經常使用的語彙。對編輯團隊而言,走水不只是製茶的重要步驟,也是這個人口外移的地方轉化出香氣的過程。

主編詹培昕分享,創辦刊物的起心動念來自於坪林做了許多展覽、講座、文字採集計畫,但都沒有被好好傳遞記錄下來,於是有了創辦地方誌的想法,將這些曾經做過的好企劃重新保留編輯,以地方青年的人文觀點,記錄坪林的「產業」、「信仰」、「教育」、「生態」四大面向,盤點地方資源,紀錄地方故事。


翻開《走水》,發現編輯手法相當有趣,記錄了地方耆老的故事,也表達坪林地方青年的真實觀點,有著屬於坪林青年的獨特幽默與感動。像創刊號其中一文標題寫道:「坪林人的『帝寶』玄天上帝與祂的歡樂室友。」談著老街上的知名地標「保坪宮」,以及其中供俸的神祇們;在第二期訪問到有德阿公記憶裡的坪林水道,其中一個現代坪林已經消失的產業活動——「伐木」,貫穿雜誌內文跨頁的一幅插畫,細細描繪阿公的口述歷史,以簡潔的線條考究,過去坪林人如何將木材藉由水道搬運下山,如坪林版的清明上河圖一隅。

作者吳柏諺在第三期中寫了一篇「一個慣行農法茶農的告白」,對比有機農法,闡述慣行農法以農藥管理、生物製劑、安全用藥、植物醫生四大策略,兼顧產量與生態平衡的作法,讓慣行農業有機會與社會對話。

發行後,無論是坪林茶業博物館,或者老街上的店家、創生單位等,都多了一個向來訪的人們介紹坪林的工具。在講述地方故事時,提供了一個與以往不同的想像,深耕坪林在地故事,讓《走水》如引水人般,將人們引至坪林更深處。●




|非常木蘭|

「非常木蘭」為董事長張舒眉於 2012 年創立,是鼓勵「社會創新 × 女力參與」的內容平臺,透過多元女力故事,讓女性的生命力被看見;從社會企業的角色出發,陪伴更多有意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業者,同時集結各方資源,扮演「女力媒合」的推手,「Stand For Small」支持更多微小而美好的事物,讓社會共好。




┈┈┈┈┈┈┈┈┈┈┈┈┈┈┈┈┈┈┈┈┈┈┈

全文收錄於   No.12New Day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