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那老是晚八分之一拍的電風琴
── 搖滾史第一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的故事
┃馬世芳┃
Bob Dylan 作品浩如煙海,然而若只能提一兩首歌,所有媒體文章都不敢遺漏〈Like a Rolling Stone〉(1965)。《滾石》雜誌把它列為「史上最偉大歌曲」榜首,2014年,五頁寫在旅館便箋的這首歌詞手稿公開拍賣,落鎚價兩百萬美金,創下歷史紀錄,足見其分量。
〈Like a Rolling Stone〉講的是一個曾經養尊處優、得意洋洋的女孩,如今失去了一切,淪落到大街上討生活。昔日不可一世的好光景,和現在的狼狽兩相對照,尤其不堪。副歌一遍遍唱:
這是什麼感覺?這是什麼感覺?
獨自一人無依無靠,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沒名沒姓沒人在乎,就像一顆滾動的石頭
這「滾石」的意象,並非 Dylan 首發。老藍調、老鄉村歌謠常有「我是顆滾石」的唱詞,說的不是「滾石不生苔」的勵志,而是身不由己、顛沛流離的象徵。末段尤其觸目驚心:
你從前不是覺得挺有趣嗎?
想到一身襤褸的拿破崙,還有他說的話
現在,過去他那邊吧
他在叫你,你不能拒絕
當你一無所有,你也無所謂失去
如今你全身透明,不再有祕密值得掩藏⋯⋯
一首嘲諷淪落大街的女子的歌,何以能被視為搖滾史最偉大歌曲?原來一代青年都在那位「孤獨小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處境:年輕人眼中大人世界的規訓、中上階級的教養,在日益混亂、崩解的美國社會,一戳就破,早就行不通了。然而也有許多人從這首歌,讀到了「破釜沉舟」的出口:既然一無所有,既然無所謂失去,不也意謂你獲得了最徹底的自由?
這首歌的音樂表現,更該大書特書。Dylan 花了兩天錄這首歌,總共錄了 20 個 Take,幾乎只唱了幾句就放棄,只有三次完整唱到最後。
第一天,它還是三拍子「華爾滋」節奏的慢歌,唱了五個 Take,感覺不對,暫時放棄。 第二天,他把這首歌改成四拍,一下子變成了吶喊狂放的搖滾曲。鼓、鋼琴、兩把電吉他、電貝斯、口琴、鈴鼓,層層疊疊聚成洶湧的音場,托起 Dylan 激昂奔放的歌唱。還有一個畫龍點睛的電風琴──這個聲音純屬意外,那位仁兄原本只是來看熱鬧的。
Al Kooper 是小有經驗的錄音室吉他手,當時 21 歲,和 Dylan 的製作人 Tom Wilson 是好朋友。Wilson 邀他來參觀 Dylan 錄音,他大喜過望,一心要趁這機會在青史留名,便帶著自己的電吉他,提早一小時到現場,插上電,練起琴來,打算混進樂手群裡。
樂手紛紛來到,戴著墨鏡的 Dylan 最後出現,身後跟著一個滿頭捲髮的年輕人,拎著把電吉他,沒裝盒子,外面大風大雨,琴都打溼了。這年輕人拿塊抹布擦了擦,插上音箱,彈了幾下,Kooper 馬上知道,今天輪不到他彈吉他了。這個叫 Mike Bloomfield 的傢伙是他見過最厲害的吉他手。他乖乖把琴收進盒子裡,安分坐回控制室。
樂團排練了一會兒,電風琴手換去彈鋼琴, 風琴的座位空了出來。Kooper 一看機不可失,儘管他一輩子沒彈過這東西,也只知道最最基本的和弦,卻還是跑去跟製作人 Wilson「盧」,說他想到一個絕妙的電風琴旋律,一定能為此曲增光。Wilson 笑道:「唉唷你根本不是彈風琴的嘛,我也不是看不起你,可是⋯⋯」這時有人打斷了製作人,找他商量什麼事。Kooper 想:既然他沒說「給我滾」,便還是厚著臉皮坐上了電風琴的椅子。
錄音開始。多年後出土的暖身排練實況還能聽到 Wilson 笑著對 Kooper 說:「你跑去那裡幹嘛啦?」但終究沒把他趕出去。接下來,Dylan把整首歌一氣呵成唱完,是當天第一個完整的 Take。Kooper 聽不到自己的樂器聲,只能靠直覺按鍵盤。Dylan 錄音從來都沒有樂譜,樂手只能見招拆招。 Kooper 深怕出糗彈錯,彈得小心翼翼,於是電風琴總是比大家晚八分之一拍才出現。
Dylan 到控制室重聽剛才的成果,聽了一小段,叫製作人把電風琴聲音開大點。「可是他根本不是風琴手耶⋯⋯」「我不管誰是不是風琴手,反正給我開大點!」就這樣,電風琴留了下來,這個版本就是後來正式發行的〈Like a Rolling Stone〉。 Al Kooper 也從這一天開始,成為搖滾史最著名的鍵盤手之一,後來又參與了許多樂史名盤的錄音。50多年來,我們聽這首曠世名曲,都不可能錯過那永垂不朽的,老是晚八分之一拍的電風琴。
多年後 Kooper 說:後來他才知道電風琴結構複雜,光是打開電源就要三個步驟。萬一那天原本彈風琴的 Paul Griffin 順手把電關了,他的鍵盤手生涯也就瞬間終結了。▍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 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