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搖滾事
這才是有教養的流行音樂
——我聽陳珊妮《戰神卡爾迪亞》
┃馬世芳┃
多年前第一次聽到陳珊妮的歌,我正在左營當兵。大家排排坐在軍用卡車裡,車子收音機忽然傳出那首〈茫然〉:
時間零零落落 / 事情繁繁瑣瑣 / 日子該怎麼過 / 到底想要什麼
我是在那一瞬間變成歌迷的。那一年,總統還是李登輝,網路還沒普及,智慧手機還要十幾年才會出現。快轉到 2017,當年那個怪怪的創作歌手,已經成為業界同行敬畏有加的神級前輩音樂人。話說流行音樂這一行,即使所謂「全才型藝人」也不太可能每件事都有十成的功力和把握,硬要都攬下自己幹,若非顧此失彼,就是累死自己。
然而陳珊妮不但幕前幕後作詞作曲編曲製作演唱無所不能,對視覺設計、造型梳化極有主見,到今年這張新專輯《戰神卡爾迪亞》,她甚至親自導演了同名單曲的 MV。最驚人的是,她每件事情都做得極之厲害,真不知道她為什麼沒有累死自己。
《戰神卡爾迪亞》是一張概念專輯,主題便是這個數碼竄流的時代。標題曲的「戰神」並不是科幻片的巨大機器人,而是以鍵盤為槍砲、字元為糧草、網路社群為戰場的猛將。整張專輯以一句「我習慣獨處」開篇,以「為了能在一起,好好努力」作結,中間用了十種視角,唱了十則時代的風景。
除了吉他手 Eric(徐研培)和徐千秀貢獻的段落,所有音樂編曲演奏都是陳珊妮獨力完成,一路聽完,總覺得有股揮不去的哀愁,惘惘籠罩著這些歌:珊妮眼中的時代,流光四溢,官能饜飽,內裡卻經常是荒涼的,總慣於以標籤掩飾傷痛,以言說忘記焦渴,以刺激代替溫存……。
「網路原生」的新世代,認識世界、融入社會、定位自己的方式,乃至於整個價值體系,都有翻江倒海的變化。陳珊妮看到了科技帶給這時代難以想像的壯闊與美麗,也看到了觸目即是的虛無和矯情。有些歌詞,即使撇開音樂,單獨拉出來讀,也是熠熠生光:
以為承認了孤獨 / 他們就會愛你了——〈那不是我唯一能做的〉
有人安靜的排隊 / 抵達了明天——〈空廢〉
謊言與廢話互有消長 / 我們背著光 / 懷想詩的模樣 / 我們關著窗 / 這愛,這夜,這床 / 都是虛晃——〈虛晃〉
還有令我嘆服的這首:
上一篇文章被刪除後 / 所有叛逆的字元 / 決定不再讓空白 / 沈默我們比空氣更自由 / 比時間還富有 / 沒有文字 / 無需言語 / 就能溝通
歌名是〈口口口口口 // 亂碼〉,全部歌詞就這樣,沒有副歌。陳珊妮說:歌詞和編曲一樣重要,文字只是序篇。你聽見一段頑固的反覆持續的木吉他取樣貫串全曲、揮之不去,珊妮交代吉他手 Eric:你的任務,就是用盡一切方式和那個極其單調的取樣對抗。Eric 絞盡腦汁、發揮創意,總算彈出了豐富的對應的樂句,讓這首歌從單調的底色解放出來——你可能也發現了:從文字到編曲,這首歌根本就是一則政治寓言。
我以為《戰神卡爾迪亞》是陳珊妮這些年最完熟的傑作,更是當今極難得的「有教養的流行音樂」。這是因為陳珊妮始終大量閱讀,始終維持銳利的思維,始終對人間最美也最艱難的智識成就充滿好奇,並且始終嚴守「手藝人」的職人尊嚴——這使她的音樂永遠冰雪聰明,卻又時時帶著溫潤細膩的亮光。●
馬世芳 廣播人、作家。著有《耳朵借 我》等四本散文輯,編過幾冊書,拿過幾座廣播金鐘獎。有人稱他是「臺灣首席文青」, 他卻說文青早變成罵人的詞了,不如叫他打零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