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A Better Life
文 楊芷菡
攝 張界聰
林宛珊 和工作室夥伴陳韻如於華碩從事工業設計而結識,2010年共同成立A.M IDEAS 凌晨工作室,2014 年從第一支系列商品「藺編(Rush Grass)」出發,透過現代設計把傳統技藝串聯在一起。

摸起來柔軟舒服,帶有淡淡的自然香氣,在自然光線照射下,我看見藺草經由雙手編織後扎實硬挺的韌性。美麗整齊的排列紋路,來自苑裡阿嬤的巧手,她們有數十年藺草編織經驗,運用縫衣針去析草,讓每一根藺草平均分出二至三等份,然後依循著手感技巧,慢慢把草枝編織成蓆子。
我和韻如在離開科技業的設計部門後一起創業,曾在國外念工業設計的我們,對於工業化的材質運用相當熟悉,原本接案性質的設計服務,自2014年開始擴展為商品端的設計和開發。對於自有品牌的起步,我們希望能找尋相較於金屬、塑膠,是對環境更友善的材料。
夏日在家中曾和家人討論材質的運用,談到藺草,我爬梳相關資料,發現藺草經由編織後變得硬挺,有自然光滑的舒適觸感,質感相當好,想嘗試把藺草編織這項傳統技藝和設計串聯在一起,輾轉之下我們找到了現在長期配合的台灣藺草學會。

以往流程是只要將設計圖畫好,數據化的圖面和實品不會有太大差異,但因為藺草工藝的編織費時,在和學會接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以繁複工法製作的草蓆,夏季的供應量極其有限,會這項工藝的阿嬤並不多。想了解實際的編織工序,我們到臺中大甲和工藝老師學習,也親赴苗栗苑裡看阿嬤們細細編織。
從田裡採收藺草後需要經過多日曝曬。早上四、五點收割後大面積鋪在馬路上,太陽底下曬了三天後紮成捆再繼續曬,由專人將藺草依長短分類,此工法稱之為捋(ㄌㄜ ˋ)草。把草枝的外膜剝除,拔除頂部和接近泥土的底部後,留下中間的部分。因源於大自然,每枝草有不同的長短和寬度,阿嬤們拿著縫衣針將草枝剖成一致。
曬乾後易斷裂的藺草,放上洗衣板搓揉需噴水,使它柔軟,也將草根既有的白色纖維揉進草枝裡,再適度地以木作的器具去捶打。編織時以竹竿夾住固定後,手持一根草壓上下方的兩根(註),施力如果不平均,做出來的成品就會歪七扭八,遇到斷裂的情況,就必須接上另一枝藺草繼續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