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ideas】透過溫暖設計 把苑裡阿嬤的藺草工藝融入生活

Cover story   A Better Life

 楊芷菡
 張界聰

林宛珊 和工作室夥伴陳韻如於華碩從事工業設計而結識,2010年共同成立A.M IDEAS 凌晨工作室,2014 年從第一支系列商品「藺編(Rush Grass)」出發,透過現代設計把傳統技藝串聯在一起。

42
林宛珊(左)與陳韻如(右)從對環境友善的初衷出發,將藺草工藝融入於設計,也更貼近於生活。

 

 

摸起來柔軟舒服,帶有淡淡的自然香氣,在自然光線照射下,我看見藺草經由雙手編織後扎實硬挺的韌性。美麗整齊的排列紋路,來自苑裡阿嬤的巧手,她們有數十年藺草編織經驗,運用縫衣針去析草,讓每一根藺草平均分出二至三等份,然後依循著手感技巧,慢慢把草枝編織成蓆子。

我和韻如在離開科技業的設計部門後一起創業,曾在國外念工業設計的我們,對於工業化的材質運用相當熟悉,原本接案性質的設計服務,自2014年開始擴展為商品端的設計和開發。對於自有品牌的起步,我們希望能找尋相較於金屬、塑膠,是對環境更友善的材料。

夏日在家中曾和家人討論材質的運用,談到藺草,我爬梳相關資料,發現藺草經由編織後變得硬挺,有自然光滑的舒適觸感,質感相當好,想嘗試把藺草編織這項傳統技藝和設計串聯在一起,輾轉之下我們找到了現在長期配合的台灣藺草學會。

 

41
設計師走進鄉鎮,透過設計,將藺草製成生活用品,活絡地方產業。用藺草製成的領結,需先將草枝析成三份,而後運用壓二編法細心編織。不論身著襯衫與否都能佩戴。

 

以往流程是只要將設計圖畫好,數據化的圖面和實品不會有太大差異,但因為藺草工藝的編織費時,在和學會接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以繁複工法製作的草蓆,夏季的供應量極其有限,會這項工藝的阿嬤並不多。想了解實際的編織工序,我們到臺中大甲和工藝老師學習,也親赴苗栗苑裡看阿嬤們細細編織。

從田裡採收藺草後需要經過多日曝曬。早上四、五點收割後大面積鋪在馬路上,太陽底下曬了三天後紮成捆再繼續曬,由專人將藺草依長短分類,此工法稱之為捋(ㄌㄜ ˋ)草。把草枝的外膜剝除,拔除頂部和接近泥土的底部後,留下中間的部分。因源於大自然,每枝草有不同的長短和寬度,阿嬤們拿著縫衣針將草枝剖成一致。

曬乾後易斷裂的藺草,放上洗衣板搓揉需噴水,使它柔軟,也將草根既有的白色纖維揉進草枝裡,再適度地以木作的器具去捶打。編織時以竹竿夾住固定後,手持一根草壓上下方的兩根(註),施力如果不平均,做出來的成品就會歪七扭八,遇到斷裂的情況,就必須接上另一枝藺草繼續編。

 

註:藺草編織技法最普遍的有兩種,上下各一支藺草交叉編織稱作「壓一」,可做多種變化;「壓二」即是上方一根草,下方兩根相互交錯編織,編出來的紋路似「人」字,密度高也耐用

半年內我們從每週的學習中理解,不同於機械 化的事項分工,編織上的難度是必須由一個人去獨立完成。藺草編織對於阿嬤們來說是生活的根,自小就跟著家人一起做。早前女性多因家中環境無法到學校上課,製作草蓆或相關手 工藝品可以貼補家用,就像背九九乘法表般,自然而然就會記得技法的運用。

回溯藺草工藝,在 1920 年代相當蓬勃,出口數量僅次於糖、米,但在民國 60 年隨著塑膠產業興起,工商業發達後逐漸沒落,原本苑裡地方上因藺草而生的特殊產業生態鏈,也在女性湧入工廠賺取更多的工資,一度成為夕陽產業。大量東南亞、中國大陸廉價的草編工藝品傾銷,學會近年來致力於技藝傳承,這也讓我們有機會和阿嬤們學習。

我們將購來的蓆子裁切,車縫後應用製作成每天都能接觸的物件,出國參展時,它自然而然成為與眾人溝通的媒介。藺草材質常見於和室 鋪設的榻榻米,日本人看到商品自然會拿起來聞。重視工作效率的紐約客,在了解一個領結 從編織到完成需數日工時驚呼不思議。歐洲人講究工藝技法的歷史,特別喜歡聽小鎮裡阿嬤 們手工編織的故事。幾年來我們在國內外無數 個展場停駐,以藺草手工編織加輔而成的系列創作,也許因繁複工法在主流市場裡被歸類為小眾商品,但卻因此不會受到大環境因素影響有所擺動,隨著文創市場的拓展,能見度反而愈漸提升。

透過鏡面的反射,我們看見男性客人配戴領結時認真整理衣領的模樣,協助調整的同時,也娓娓道出藺草的迷人之處:「臺灣苗栗苑裡出產三角藺草,我們曾走進小鎮裡看六、七十歲的阿嬤們僅用一根針就把它分成三等份。也從阿嬤們開心的表情裡找到生活的態度⋯⋯」●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