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載創意 上街尋覓知音

他城的生活提案 過日子的另類想像

口述=徐子凡
朋友暱稱「小肆」,曾在永和開設「果菱派客來」書店,一心懸念想擔任雜誌社編輯,既然無法進入主流市場,索性自己辦起小誌刊物,並建立流通平台。

為了實踐絹印刊物夢想,小肆選擇在高雄落腳。
為了實踐絹印刊物夢想,小肆選擇在高雄落腳。

在高雄城市角落,一處連在地人都未必熟悉的街道裡,驚喜地,出現風格強烈,卻又低調融入的咖啡藝文空間。

一輛置放在門口的顏色鮮豔三輪車,很難不被注意。或許有些人曾在馬路上匆忙一瞥,或者曾在市集巧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說是這家店的精神內涵濃縮,也是主人「小肆」所有創作夢想集合體。

臺北長大,年紀輕輕便已歷練過咖啡館、獨立書店經營等,所謂時下文青最夯的工作,對小肆來說,如同千帆過盡,面對這些選擇心如止水。

2010年,他跑到臺灣最南端,一處他與朋友稱為「南點」的地方,拋棄城市慣習,重新適應簡約生活與自然共處,在藍天碧海為伴下,找回最真實的呼吸,啟發創作靈感,激盪出五花八門的生活想像。

然而,放空的生活固然快樂,但最終各自仍需回歸主流社會,只是,他們對於未來人生要走的路,或多或少已不同以往思考,並以 「duai」族自稱串連,期盼能持續扶持,不放棄挖掘、實踐「另類」生活的多元嘗試。

離開南點時,小肆釐清接下來想做的事情:讓更多人看見「絹印」的美好。對於這項看似落伍、技術性不高的傳統工藝,他有一 番獨特見解,更有話想說,為此,他選擇不回臺北,轉進高雄落腳,在另一個城市中播種。他所思考的是「可使用的空間有多少」,以及如何在有限資源下,降低物質需求,自給自足,進而開闢藝術桃花源。

 

小肆強調自己絕非時下那種經常遭受批評: 「徒有夢想,卻不切實際的年輕人」。當選擇以絹印作為藝術創作媒材時,在腦海中早已 剖析清楚,明白自己可能會遇到的處境,包 括生存狀態評估,以及來自主流市場評價。

只不過,不同於多數人做選擇時,聚焦於投 入成本能夠回收多少利益,他反而把創作當作一種實驗,每個舉動都具反省性,從中檢驗自己從小到大所認識的「道理」,翻轉習 以為常的概念,學習跳脫主流框架,不斷發問做任何一件事情的目的。

鍾情絹印,緣自於創作者對現代人生活的反思,相較於大量印刷和網路過 度便利,所衍生的無形中資源浪費,以及使用者對產品不珍惜態度,小肆 更想藉由限量、一張張手工刮板、無法快速複製的絹印形式,引領讀者回 到「單純年代」,扭轉看完就丟的習性。

無論是以絹印作為產出形式,或者一手包辦採編、發行的小誌,銷售數量 多寡從來不是重點,他更關注購買作品的人,是否懂得作者想傳達理念與 堅持。因此,如何主動出擊找到認同者,隨時停下來與讀者面對面交流, 並且兼顧環保、簡單生活前提,成為整個創作計劃中關鍵環節。

循此脈絡,小肆找來一台三輪車加以改裝,偶爾應邀趕市集,並於靜巷中 租下工作室,搭建小型刊物流通據點,甚至拒絕臉書等數位行銷方便門, 僅透過一傳十、十傳百的口語傳播方式,逐漸吸引、培養出一群同好。每 當看到讀者好奇翻閱刊物,露出「原來這裡有 !」神情時,也就是小肆最 滿足時刻。對他來說,三輪車等同於絹窩,就是行動藝術體現。

在遠離臺北的另一個城市裡,創作者找到喘息空間,騎乘滿載創作靈感的 「絹窩」,穿梭巷弄角落,尋覓等待驚喜的知音。▍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