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1 Life as a house
蓋一棟找回童年記憶的紅磚小屋
┃ 蔡岳廷 ┃

蔡岳廷 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從繪畫跨越設計再遊走文化研究,不喜歡被設定於單一的角色或工作,透過鏡頭蒐集日常生活中各種微小的植物意象。
記憶中差不多國小一、二年級就搬離原本居住的三合院了,那是老家,現在卻只留下殘破不堪的磚牆與塌陷的屋頂。但無論如何,一戶挨著一戶的紅磚厝、水淹至腳踝的稻田、可自行控制閘門的水圳……當我還是個小孩時,這些農村常見的景象,都是我們一群孩子下課後玩耍的地方。
2008 年幸運的在自己的家鄉找到一份喜歡的工作,所以也就留了下來,並未到外地求職,「老家附近那塊農地荒著也是荒著,你要不要種些你喜歡的樹,至少讓它看起來不會雜草叢生。」有天我父親跟我提到關於家裡那不到一分的農地。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想法:地是我們自己的,我要的空間也不大,家人也喜歡在田園裡的生活,那我何不嘗試著自己在田中央打造一棟小屋呢?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開始蒐集相關的微小建築案例參考,我依舊喜歡田野中紅磚色建築的和諧,也許那是來自於兒時對鄉間的記憶吧。因為想要完全自己來,所以並沒有設計太複雜的格局,就只是一個 6.8×3.2×3.2 公尺的長方形建築,三面牆都開了大 窗及落地窗,至於門則裝上從附近老家三合院拔下來的舊式刻花木門,外頭從建築物延伸出一些松木平臺作為休憩使用。


除了請人訂製鋁門窗外,從砌磚泥作及木作平臺都是自己來。施作過程一直會有結構是否穩固的疑慮,時常需要找一些當地的泥作師傅切磋,或是請朋友一塊來幫忙木平臺的部分。這些擔心到目前為止,經歷了幾次大大小小的地震,都還沒甚麼太大的問題,倒是兩年前的一次颱風,把原本使用木板膠合瀝青紙的屋頂給吹走了,吹得又遠又支離破碎,印象特別深刻。
田中央的紅磚小屋,形式上是相當簡單的設計,前後共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去完成它,但因為是自己親自蓋的小屋,每一個環節都得花上更長的時間去了解及實驗。它雖然簡單,卻重新找回家人住在三合院的記憶,偶爾涼爽的午後傍晚,大夥坐在木平臺上欣賞日落吹著微風,吃著簡單的食物當晚餐。小屋很小,卻讓我找回以前輕易就可得到的知足與幸福。
撰文、攝影 蔡岳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