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老街廓中的金工鐵三角

工作室日常   慢慢敲工作室

 

 Arya.S.H
 張界聰

 

林家琪(圖右),慢慢敲工作室店主人,曾任時報出版、MOOK 墨刻出版、《經典雜誌》美術編輯,投入金工創作已有十年的時間。陳怡媜(圖中),曾任《商業周刊》資深美編,現為自由工作者,喜歡收藏裝幀、設計特別的出版品。陳冠美(圖左),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畢業,曾任琉園雕模師,對作品細節要求嚴格。工作室成立一年以來,三人除了專注於金工創作,也常舉辦體驗課程,並和街區店家串連,邀請民眾一起玩繪圖遊戲,讓空間充滿更多與人的互動。

 

舊式洋房林立,連排的南北雜貨和道地小吃,偶而心血來潮彎進小巷,也總能發現充滿特色的小店;在大稻埕的街區裡,舊時代的風華交織於現代,這股延續百年的氛圍仍持續飄散,流洩於人們的生活。漫步於此,就算下雨撐著傘,都是一種浪漫。

看著筆記本上抄寫的地址,穿過永樂市場,走進一條靜謐的小巷,遠遠就能看見一面嵌在牆上的樹懶招牌,一明一滅隨著紅黃藍的霓虹燈光閃耀。「扣扣扣、鏘鏘鏘」,陣陣敲擊聲從這棟屋齡 60 年的空間裡傳了出來,就是這裡,家琪、小媜、冠美的金工創作基地——慢慢敲工作室。

放眼望去,店主人家琪將長形空間分為兩半,一區用來做作品展示,另一側則是金工工作區。展示區裡,大面落地玻璃窗連結室內和戶外,像是一個微型的博物館般,總能吸引到好奇的人前來駐足,她們將作品布置在層櫃、毛玻璃桌和木架,為每個飾品打上最自然的柔光。三人的手作飾品,風格各異卻互不衝突,家琪喜歡結合自然語彙,常以動植物作為主題,用飾品記錄生活;小媜常用極簡線條來傳達童真的意象,而冠美則偏愛華麗、層次鮮明的設計。

帶有華麗美感的戒指是冠美的作品,線條流暢能搭配出不同的風格。

空間後方是一個小小的職人工坊,三張貼牆擺設的木桌,放了各自收藏的文具、閱讀到一半的書籍,還有金工製作器具,如燒製金屬時使用的鼓風爐,用以穿洞的車針,削磨金屬時會用到的吊鑽、造型砧、敲花槌、鋸弓等,隨著主人的使用習慣放置。創作時三人各據一方,背對背敲打著飾品,卻也都會不約而同地,在完成手上作品後轉身,問問夥伴的建議,互相吐槽也交換靈感。身旁一座由碩大龍眼木所做的金工製作臺,就像個石敢當,佇立在三個人的中心,屹立不搖的陪伴時而加熱金屬,時而敲敲打打的她們。

從事多年美術編輯工作,出版業緊湊的生活都在家琪接觸金工創作後, 漸漸緩下來。她邀約高中同學冠美一起學金工,從銀開始學起,再認識 銅、鋁,因為想要追求更多色彩,再去學燒琺瑯,每一次的學習、每一 個作品都必須耐著性子,反覆槌打,隨著時間累積才能完成。金工對她們來說,是種把天馬行空的想法從平面視覺再立體化的方式,也是一種 能從中學習感受生活,享受工藝的媒介。

成立工作室之前,兩人常來大稻埕找尋材料,家琪發現這間前身是賣日 本文具禮品店的老宅,街道安靜,買工具、材料方便,便決定承租下來 專心創作,而小媜也在店開幕後一個月,道別出版業忙碌的生活,毛遂 自薦進駐工作室,投緣的三人便共同創作了起來。

投入金工創作的每一天是愜意的。若是埋首敲擊太久就抬抬頭和對方談 天,沒靈感時整理店鋪、擦擦飾品,或從店外街景中找創意,到了下午 相約到材料店蒐集素材,她們總能給彼此很好的能量和勇氣,相信和有 著同樣熱情的人聚在一起,就會變成一種力量,能夠好好的生活。●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