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舞靈感來自不斷追問為什麼


一種創作想法 靈感來自生活中不經意的累積


編舞的靈感,來自於生活點點滴滴累積。


無論是生活或編舞時,我總是不斷問自己:「為什麼?」

做創作的時候有很多「為什麼」,為什麼不可以做這個或那個,為什麼台語的音樂不行,為什麼流行的節奏不可以,或是流行的定義是什麼。我會因為這些東西,不斷問自己問題:什麼叫做「流行元素」,什麼叫做「古典」,規矩是什麼,為什麼創作,為什麼有編舞課,編舞是不是有一種邏輯,是有規定嗎?如果有規定的話,那我們創作什麼?我就一直問,這已經變成我的一種習慣了。

很多問號,就變成了我的動機。如果談到流行節奏不適合拿來作表演,我就會覺得為什麼不行,動念想要試試看。日常生活中小問號或小挑戰,往往會激發成我的行動力。在生活裡很習慣性透過眼睛、耳朵、文字一直在蒐集,當下也許不清楚蒐集什麼,但過程很有趣,不斷澆灌施肥養分。

我沒那麼相信靈感是從天上掉下來,總覺得靈感是不經意出現,需經過很多時間不經意累積,而這些不經意的累積,其實就是生活。在生活裡可能看到一句話、一幅畫、一首音樂或是看到一個人走路,或者他的行為舉止,便會引起我的注意。觀察對我來講已經是一種習慣了,聽音樂會有畫面跑出來,很多問題在我的腦袋裡反覆地問來問去,或是我獨自在教室很專注工作時,仍會不斷自問種種「為什麼不可以」。

不過,大量蒐集之外,更重要的是咀嚼消化成為自己的內在。相信很多年輕人很用功,

看很多書和展覽,然而,如果事先沒有先釐清「為什麼做」將會是一個大問題。好比買了一堆書,屯積在書櫃上,可是又沒看過,而看完之後真有吸收嗎?有把它當成是自己故事在閱讀嗎?有用自己的思考觀點去咀嚼嗎?一本書哪裡讓你感動呢?書跟你的連結是什麼呢?

重點是用什麼心態與書做連結,不是因為想看而看,不是義務性交作業,是書真的吸引你,不是讀完之後,就自認為具備了知識,真正關鍵乃在於,清楚自己與書之間關係是什麼,如果缺乏感覺,就甭談深刻連結。

如果能對一首音樂,或一本書有連結點,例如突然間笑出來或是掉眼淚,可能是因為,想到 20 年前跟另一半第一次約會,曾在咖啡廳裡聽到同一首歌曲時害羞的狀態;或是有人因為回想起過去人生某一感傷片刻而掉眼淚,如此便能創造出各種故事,甚至編出一支舞蹈。

有些人問我「未來想要變成怎樣」,最近常常會回答「希望未來的我,是富足富裕的」。這涵蓋兩個面向,一是內在,包括身體和能力,並不是要跳更高、飛更遠,而是指學習能力、生命智慧和人生經驗累積,如此才能給予他人更多養分。我喜歡給予,但如果給了,別人收了,我就必須再給,這是一個循環,因此很期待能夠透過閱讀、學習,沒有負擔壓力地富足自己。

另外一個富足,是在所謂經濟面上,無論是「快樂教室」身體律動分享或是做一場演出,在表演藝術或教室經營上,均期待能讓兩方面運行順暢,並產生足夠回饋與結餘,這是為了後續還能做更多事情。

如果兩面向都能達到富裕,自己也能放心,更從容、優雅地面對事情。對我來說,優雅是一種自在,來自於自信,一種跟自己相處、看待別人眼光的感覺。至於從容,則是生命創造出來的人生智慧,讓你不再尖叫了,以往感到驚嚇狀態,如今遇到卻能馬上翻轉,換個眼光看事情。

生命是一種學習。至於過程中的跌倒,或是撞牆,絕對是覺醒之必要,若不這樣,怎麼警醒下次不犯相同的錯?又怎會懂得轉彎?尤其學習「別急」,靜心領悟沒有「非要」、「一定」這回事,生命中遇到阻礙或不如意時,若能轉念專注在當下「好好完成 一件事」,甚至小繞道前進,過程中反而會有意外收穫。

儘管到現在,我仍在學習這些事情,但透過生命感悟,逐漸嘗試用不同方式試試看,往往也看到很不一樣風景。而我也期待更多人能透過舞蹈肢體解放,跳脫框架,從中領受人生不同況味。▍



許芳宜舞蹈表演 & 快樂教室
網址:www.fangyisheu.org







口述 許芳宜
 葉思吟、劉少儀
 許芳宜



許芳宜 被譽為美國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傳人,歐洲《舞蹈雜誌》讚譽為「傑出女舞蹈家」,2007 年獲國家文藝獎。近年巡迴歐美各大城市演出。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