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關係 The charisma of internet
撰文=張倩瑜
在巴塞隆納念MBA,在網路公司當產品經理, 對視覺藝術著迷不已, 閒暇之餘走訪畫廊展覽與藝術博覽會調劑身心。
我是網路世界裡徹頭徹尾的麻瓜。
雖說幼稚園時期因為貪玩電動曾硬學些DOS 的皮毛指令,苟且經歷過高中大學時期熬夜在批踢踢掛站等行徑,但功力僅限於撥接上 網瀏覽,其餘和網路電腦有關的疑難雜症,全都委由當時資工系的男朋友處理。
2007年,長途飛行前,永遠在實體書籍與音樂CD前上演猶豫不決的選妃戲碼:書架上的每一本書在我眼前高喊「選我選我」,企盼擁有千分之一的機會獲得免費造訪紐約倫敦或巴塞隆納的機會;音樂「相對」簡單,省去忍痛割捨的心理負擔,將架上喜愛的CD一片一片轉成mp4放在iPod mini裡,享受音樂於彈指之間。
漸漸地,人與人之間的數位模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聽名人演講時,即時在Twitter發佈觀點,約同學吃飯討論報告用Google Chat 不打電話,認識新朋友時「Facebook me」 是許可進一步認識的邀請函,與遠方親友的聯繫非Skype莫屬。
2011年,各家智慧型手機全面啟動,曾經排斥被科技制約的我,竟無時無刻漫步在雲端,在網路的溫柔魅力中繳械,虛心學習。通勤上班時,閱讀手機裡的 Flipboard 與 Pulse 整合全球分門別類的內容,隨意瀏覽 Facebook 動態頁以「Like」參與世界各地朋友的生活,同時回覆 WhatsApp 與 Line 的訊息,以及公司的電子郵件。
長途飛行時,亞馬遜Kindle電子書解決了選妃的困擾。閱讀《小日子》第六期「日常生活需要音樂」專題時,左手拿雜誌,右手拿 iPad,穿梭於SoundCloud,一次聆聽作者推薦的好音樂。遇見喜愛的內容,存取檔案直接拋上Dropbox收藏。在艾倫狄波頓的推薦下接觸《New Escapologist》這個由英國白領專業工作者推出的線上雜誌,其英式幽默提供各種「逃離」工作的觀點,讓我不自覺地在 Lulu.com 買了一期內容來瞧瞧。
網路的發展蠶食鯨吞地滲透人們的生活方式,讓從前不可能發生的事,成為現實。如果你走入遠距離戀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就是小叮噹的任意門,是每個遠距離戀愛的救贖之一。
如果你對於知識好奇,網路能提供你在任何年齡想學習的專業課程或延伸閱讀。12 歲巴基斯坦女孩赫蒂徹尼亞茲(Khadijah Niazi)是最好的例子。她對於人工智慧有極大興趣,透過 Udacity (線上學習平台)修習史丹佛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d)開設的人工智慧課程,並於今年的達佛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上分享她的體驗。自 1980 年代以來美國的高等教育學費已有 400%的漲幅,這個現象在網路學習的時代,其價格與價值勢必將被重新定義,知識不僅掌握在菁英手裡。對學習抱有無敵熱情的人來說,網路是一個值得聰明運用的知識寶庫。
如果你想讓一個構想成為可能卻苦無資金與行銷支援,美國的 Kickstarter 或台灣的 FlyingV 是你的絕佳夥伴。粉絲能以購買行為直接支持偶像的創作,無須透過中間商層層剝削,這是一個我相信我購買支持的時代。 無論一張個人唱片、拍攝短片、開發一款錶、或是建造一個公車亭,都能透過群眾募資平台找到伯樂願意投資你的構想。對創造抱有無敵熱情的人,網路讓你的想像發生。
如果你正為自助旅行的行程安排傷腦筋,,不妨從 Airbnb 找尋住宿靈感,從 Gidsy 和 SideTour 事先預購個人化行程,取得與好萊塢選角指導(Casting Director)在紐約共度晚餐的機會,或是與柏林當地 creative minds 共進早餐。對體驗異地文化有深度盼望的人,網路讓你在旅途中擁有不同角度的文化觀察,幸運的話,你可能得到好萊塢的演出機會!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安迪沃荷的遠見在今日成真,Facebook 經營個人品牌,,擁有自家媒體,影響他人的七情六慾。網路媒體更是積極尋找優質內容,吸引會員對品牌的黏著度。一個以使用者體驗為初衷而設計的媒體網路平台,讓參與者(包括讀者、 廣告商、文字工作者、專欄作家等)在網路平台上隨時發表、反饋觀點與看法,增進媒體品牌的魅力。對網路「內容總編輯」有高度嚮往的人,網路賦予的不再是編輯內容 (Edit content)的時代。
這是一個編輯才華(Talent)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