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圖解設計
放大科學的魅力


一位雜誌迷 讓大人動手做的日文雜誌


《大人的科學》隨書附有可以動手組裝的零件,做出實際可用的縮小版模型。


大概在四、五年前,我就知道《大人的科學》這本雜誌,後來也陸續知道它在「文青」、「科青」(熱愛科學的青年)之間很受歡迎。自己在仔細閱讀之後也很喜歡。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雜誌跟日本生活風格類雜誌的編排確實不一樣,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稍微花俏一點,我第一眼看的時候也覺得前後的安排好像沒有什麼邏輯,而且每一本都不一樣。後來了解後,猜想是因為它的圖片量很大,有很多用來解釋的圖表,所以美術設計的前提應該是「清楚地讓讀者了解機械的構造或者原理」,滿足這種解釋性與功能性。另外,像是齒輪,沒有模特兒這麼美麗、吸引人,所以,該怎麼把物件的魅力表現出來就很重要。例如,在談倫巴機器人(吸塵器功能的掃地機器人)的時候,把倫巴裡面整個電路板照片放進來,讓讀者發現原來電路板這麼好看!

因此,如何把物體的魅力傳達表現出來,我想這是日本的美術設計最大的考量與挑戰。而且這本雜誌是面對大眾的,所以往往要抓 70 分的設計,也就是讓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設計風格,我覺得這是最困難的。但確實這樣整本看下來,雜誌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雖然談的是科學,但娛樂性很高、讀起來蠻過癮的。

這次在設計《大人的科學》中文版時,因為這本雜誌版面變化性很高,編排上並不容易。整體的版面呈現上,希望可以給讀者一個原汁原味的閱讀經驗,就像買原裝進口的車子一樣,頂多把字中文化,符合台灣人的喜好加個胡桃木面板等,不會去大動原本的設計,所以我還是盡量保持雜誌原來的樣子。

在看這本雜誌的時候,我常想到日本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的職人精神。我本身是做設計的,設計在整個製作流程上算是比較尾端,例如,設計唱片封面,但 CD 是怎麼燒製的?甚至 CD 片本身怎麼製作出來的?我們可能不知道。或是編排書籍,但對於整個紙張怎麼生產出來的?這些最源頭的部分我們可能都不清楚,我們是處於最下游的。但當你往上游追的時候,會發現「啊!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就會覺得很感動。

像是「桌上型掃地機器人」這期談到齒輪,齒輪看起來好像跟我的生活沒有什麼關係,但就像封底寫的「用微小的力量撐起全世界」,你會發現原來齒輪的意義是這樣!雖然不起眼,可是全世界都少不了它,它不只是一個單純的零件。這期還介紹一些日本的小工廠、製作齒輪的傳統工廠,雖然講的是這麼冰冷的機器,但雜誌裡說:「人永遠是最重要的。」

這本雜誌雖然講的是科學,但回歸到最後還是人。這對讀者來說是具有教育意義的,我對於《大人的科學》這個系列的題材很感興趣就是這個原因,它提供了看科學的不同角度,讓我們的科學視野轉大人。▍





口述 馮宇
整理
 周彥彤
 黃建賓



馮宇 IF OFFICE 設計公司負責人,曾參與數十本雜誌內容、創意兼設計指導。定期於學學文創等教學機構開設設計實務教學課程。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