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芳】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烤披薩有時

 

親手烤披薩,少量多樣的餡料孕育出無數種排列組合。
親手烤披薩,少量多樣的餡料孕育出無數種排列組合。

 

離中科不過十分鐘車程,竟藏著一個用竹子、木材、土磚、老家具協力打造出來的舊屋綠建築。

這裡的手工柴燒披薩,真是太酷了。大家七手八腳在手工餅皮加各式餡料,放入後院燒著廢棄腳料的自製土窯中,不到兩分鐘,披薩烤好了。熱騰騰的披薩放在木托盤上,切成多塊分食,直接用手拿著吃,每個人不時喊著「燙呀燙呀⋯⋯」。鹹蛋苦瓜青醬口味吃起來鮮爽,剝皮辣椒和起司意外地合,洛神花果醬加上梨子竟變成甜派,我一邊擀麵皮一邊想──下次或許試試泡菜或豆腐乳?

披薩食材多半是小農親自種植、製作,少量多樣,保有獨特個性,孕育出無限種排列組合,實驗並體驗最大的可能性。重點是好玩又好吃,普羅大眾不會先被一堆高深的理念嚇跑,吃著吃著,開始想了解更多。而想了解「有時」的披薩,就要先認識「合樸農學市集」,和背後一小群試著建立自己「村子」的傻子。

如果有個原始人用時光機「穿越」到21世紀的臺灣,並吃了翻譯蒟蒻,想跟他解釋如何在都市中獲得食物或住屋,會十分困難。他不能理解為什麼食物不是生長在周遭,為什麼取得棲身之所,要付出大半生的辛勞。他對現代社會背後的巨大商業機制,只會目瞪口呆,喃喃回問:「你的村子在哪裡?」現代人習於埋頭賺錢,再花錢買來一個生活。那麼,當人成為消費者之前,到底是怎麼過活的?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在大自然中,人最可靠的生存工具,就是另一小群人。人在自己的村子裡,藉由親緣、血緣、地緣,和其他人建立網絡,互相依存,一起崇拜神明、打獵耕種、抵禦外侮。人是社會性動物,世上最珍貴的東西,從來不是真金白銀,而是村子裡的人際聯結。

臺中的合樸農學市集,經營的不只是農業,更是在經營一個村子,聚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期望建立一個互助多元的微型經濟模式。飲食安全的淪喪,只能用人際聯結來補強。合樸成立於2007年5月,是臺灣第一個常態性農民市集,透過每月一次的市集,消費者和小農可以面對面,深化連結,跳脫一般農產品買賣的商業邏輯,共同邁出「社群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CSA)的第一步。

樹合苑,是合樸累積多年經驗後所成立的固定門市,經營豆腐坊、咖啡店、手做生活小舖、部落e購與廚藝教室、農學課程。而「有時」,則是具體實驗場,一個共同推動永續生活、友善農業的教育基地,有溫暖的柴燒料理、找回身心平衡的瑜珈。

這一群傻子努力建立自己的村子,在這個以利潤、金錢與投機為主導的商業時代,產品品質、互助關係與勤勞務實,仍然是他們追求的意義與價值。因為他們心中有疑惑,老鼠困在以欲望驅動的消費迴圈中,跑得氣喘呼呼,難道沒錢就不用過活了嗎?

別忘了,雙手萬能,如果連房子都會蓋了,還有什麼難得倒你?只要縮短工時,重新分配生活,自己動手栽種製作,聰明消費,降低金錢依賴,和社群建立連結,親身去體悟、思考生活的本質,在過程中尋找共生之道,保持一個清明的心靈空間,就能促進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

真實的生活,從來不是買店裡現成的,而是親手打造累積出來的。 ▍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