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技藝 瀕臨消失的傳統工法
撰文‧攝影 Carrie Lin
曾為平面、產品設計師。熱愛旅遊與美食,遊跡遍及各國,曾於東京居住一個月,北京七年,現居香港。著有《個人旅行──香港》。

人老了,是不是就失去了價值?費時的傳統手工技藝,是不是無法跟上現代社會的腳步?在步調快速的現代,又有多少人可以靜下心來,好好欣賞、品味這份單純?
位在中環的PMQ 元創方裡,有一間名為「師傅到」的小店舖。走進店裡,映入眼簾的是整面牆的木盆,一個個木盆,有的化身為燈箱,有的則成為展示架,一旁還有豆花和泡澡桶,全都出自許濃遠師傅之手。這些造型簡單的木桶,都考驗著師傅的技術與心思。木片間的密合度、尺寸、弧度,每個步驟分毫都不能有差錯。
店裡還有打鐵大師張憲枝的白鐵製品。人稱枝叔的張憲枝師傅,14歲就入行,可說是名符其實學徒出身的打鐵老師傅,雖然如今已有80 高齡,但他操弄舊木椿和老器具時,手腳依然如此靈活。
用來當工作檯的大木柱叫功夫檯,倒L 型的鐵塊是打鐵佬,燒紅後,可把鐵片架在上面打成直角,這些維生工具都陪著他超過半世紀的時光。已是半退休的枝叔,現在仍在不同學校指導學生,希望能將打鐵技藝傳承下去,也讓年輕人明白手工藝的巧妙和箇中的人情故事。

在「師傅到」還可以看到其他香港手工藝師傅的作品,包括西環「朱榮記」的籐器、搪瓷(琺瑯),碩果僅存的手打銅器 ──「炳記」黃銅水壺,和挽面用的三鳳海棠粉等。
由於「師傅到」希望能做到「看得到、做得到、學得到、買得到」,所以除了販售本地師傅的作品外,「師傅到」也定期舉辦各式活動,包括以手工藝和設計為主的工作坊。除了許師傅的木藝和張師傅的打鐵課程,還有郭一邊師傅的木雕和戴鏗漩師傅的「執相」技藝。
郭一邊師傅來自東陽 ( 位於浙江,以雕刻聞名),出身木雕世家,從16歲開始學習刻字,超過 40 年的手藝,其練就的訣竅就是不斷地練習、掌握每一個字體結構、下刀的力度和角度,以及對雕刻的感知,這便是他多年的經驗所得。除了酬神用具,郭師傅還擅長廟宇樑柱上的平面刻字、雕花,在省時、省事、速度至上的今日,人手雕刻在香港已逐漸凋零。

在數位後製技術成熟的現在,現年 77 歲的戴鏗漩師傅竟已是香港最年輕的傳統修片師了。第一次聽到「執相」一詞時,完全沒有概念什麼是執相,後來才了解原來是黑白相片年代的修片。由於當時傳統底片和沖洗藥水昂貴,如有失誤,不可能花錢重拍,為了讓照片看起來更完美,老師傅必須在底片或相片上「做手腳」,包括修補臉上的瑕疵、上色、校正明暗,甚至添加衣帽、改變造型等,效果自然,一點都不輸 Photoshop 所作的特效,堪稱「相片化妝師」。
這些老師傅的技術,隨著他們年紀增長,越發成熟珍貴。費時的傳統手工藝,仍有機器無法取代的人文價值。快速的經濟發展模式,雖可豐富物質生活,卻無法填補心靈空虛。一幅畫、一首歌、一件雕塑、一杯茶,單純的快樂,一直在我們內心深處,感謝這群傳統工藝者的默默堅持,讓我們在心靈層面上成為富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