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封存童年滋味的木器工作室


┃ 清製手作 ┃






曾錦清,綽號清蛙,竹北人,熱愛大自然的木器創作者。從事平面視覺設計多年,擅長生活器物、道具設計及商業空間等規劃,目前以裝潢為本業。自學木工八年,喜歡在木器創作裡融合皮件、金屬等複合式媒材,創造視覺層次。2015 年成立「清製手作」工作室;清製,除了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也有諧音「親自」的意思,希望能將手作器物的溫暖傳達給喜歡木件的人。






手作是通往孩提記憶的大門

鐵捲門慢慢升起,站在門口迎接我的設計師清蛙一寸寸地現身,這棟久無人居的三層樓透天厝像是進入半夢半醒的狀態,而清蛙彷彿是穿越時空的頑童,領著我走入他曾經的家和童年遊樂場。過去家裡經營紙器工廠,堆放在一樓倉庫的紙箱就是他最早的創作素材,只要拿起剪刀,一下午就能完成一件比自己還高的巨型作品。清蛙邊走邊說,我也隨著他往記憶深處走去。

與城市裡的孩子相比,清蛙有很不一樣的童年,從小在竹北的田邊長大,沒有玩具就跑進大自然找材料自己動手作,下課後跟玩伴騎著腳踏車在崎嶇的田埂小徑間探險,抓毛蟹、撈魚、爬樹、控窯,兒時記憶像一場未盡之夢。他還記得小學時用竹子在芭樂樹上搭建的那棟小樹屋,即使無法遮風避雨,現在想來心中仍是滿滿的澎湃。高中畢業後,清蛙離開了家鄉,在臺北讀書工作。時間不斷往前走,過去奔跑玩耍的田地漸漸被填平,礫石柏油覆蓋住泥土地,果樹被砍掉後長出一棟棟樓房,但是童年自由自在的回憶和創作時的感動仍在心底扎了根,甚至成為現在創作的動力。



「會動手做木作,是因為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咖啡勺。」清蛙拿起一支深棕色的木製短柄圓勺,這件小巧可愛的作品就是創作的起源,「做木作非常療癒!每天下班後就透過閱讀、看國外影片自學。」雖然製作一支湯匙需要花上一整天,但可以依個人的使用習慣調整造型,就像是在為自己設計生活,不知不覺就上癮了。咖啡勺、器皿、露營刀、木柄火夾、木製抹刀等,清蛙越做越投入。



從為自己設計一個咖啡勺的想法,他開始投入創作。


手作木製圓皿,刻意保留鑿刻的痕跡,別具特色。


為了擺放更多工具和蒐集的木材,他將老家二樓整理成工作室,拉開鑲著壓花玻璃窗的舊木門,就是清製的創作基地。「木頭也是有個性、脾氣的,你要去了解它、接受它。」雖然添購了不少機具,但清蛙還是喜歡用手刻來認識每一塊木頭,「木紋會影響每一刀的力道和方向,有時需要順著木紋借力使力,有時要逆著木紋避免一次削掉整片木頭。」剛開始做木作時,他也曾力求作品的對稱平整,但現在反而會故意保留手作的痕跡,讓作品上的一道道刻痕記錄著自己與木頭對話的過程。

長大後的清蛙依舊喜歡待在大自然裡,只是海拔越來越高,成了登山人,小孩出生後,又成了露營人。出門探險時清蛙總會在包裡插把斧 頭,口袋裡放把小刀。「在戶外製作時,因為專注,可以更敏銳的感受周遭溫度、光線的變化,讓自己融入自然環境裡,那是一種很不一樣的創作狀態。」清蛙形容著,臉上露出神往的光彩。

平日裡在臺北從事裝潢工作,現在的他只會在假日回到竹北。到了工作室後,他會先看看陽臺的植物們,再到田裡走一走,像是進行儀式般,喚醒身體與自然環境的連結,才開始一天的工作;若是陽光正好,就帶把小刀到河堤晃晃,清蛙最喜歡坐在河堤邊削木頭,那一瞬間,好像小時候在田間奔跑般自由自在。●







謝繕聯
鄭弘敬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