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塚治虫畫《怪醫黑傑克》的創作現場

撰文= Asma
寫過幾年評論介紹,幹過幾年漫畫編輯,翻過幾本漫畫小說,曾被大學教授喻為「昭和的Asma」,這才發現自己也是叔伯級的咖了。當了10 年東京都民,目前每天過著擠通勤電車與加班的日子。

圖片來源=《ブラック・ジャック創作秘話~手塚治虫の仕事場から~》

 

86
中文書名∣《怪醫黑傑克的誕生——手塚治虫的創作秘辛》 日文書名∣《ブラック・ジャック創作秘話 ~手塚治虫の仕事場から~》 原作∣宮崎克 漫畫∣吉本浩二 出版∣秋田書店,2011(日本)台灣東販,2011(台灣)

 

幾個月前,我在書店的新作區發現一本封面寫著「怪醫黑傑克」(Black Jack)的書。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生涯代表作之一的鉅作為什麼會出現在「新作區」?莫非又出現了另一部向黑傑克致敬的新作?(曾被改編為日劇,台灣翻為《醫界風雲》的醫學漫畫,原作書名直翻就叫做「向黑傑克致意」)仔細拿起來瞧了瞧,書名叫做《怪醫黑傑克創作秘話》(台灣版書名為《怪醫黑傑克的誕生》)。再看了看書背和封底,原來是秋田書店的「少年冠軍Comics Extra」單行本(當年《怪醫黑傑克》即是於秋田的《週刊少年冠軍》連載)。

「原來是這麼回事啊……」我在心裡暗想:「哼,多半是秋田書店打算拿當年編輯部留下來的連載資料賺死人錢吧!」有了這毫無根據、先入為主的成見,再加上畫風也不頂合我胃口,雖然有稍稍猶豫一下,最後還是決定把書放下。之後的幾個月,我發現這本作品在不少書店出現,而且都放在頗為醒目的位置。「日本讀者還真容易被書名拐著跑啊!」當時的我不但沒有自省眼光短淺,甚至還自以為是地對該作出色的銷售量嗤之以鼻。

到了年尾,「宝島社」每年都會出一本年度漫畫排行導覽《這部漫畫超強! 2012 版》(このマンガがすごい! 2012),這部《怪醫黑傑克的誕生》竟然是男性作品部門第一名!歷年來該導覽位居榜首的作品,不外乎各大主流漫畫雜誌的人氣作品,如2006年浦澤直樹的《冥王》、2010 年大場鶇+小畑健的《爆漫王》、2011 年諫山創《進擊的巨人》等等。從來沒有像《怪醫黑傑克的誕生》這樣非長期連載(從2009 年起不定期揭載)且一本完結的作品拿到過第一名。站在書店翻著今年的《這部漫畫超強》,我這時才發現自己犯了大錯。

這部作品是透過與手塚共事的編輯、助手(多半都是今日已被稱為大師的作家)等業界人士的訪問稿所完成,內容並沒有像是「漫畫之神代表作誕生契機」之類的秘話,而是許多《怪醫黑傑克》連載期間發生的小故事。

當年《黑傑克》剛要連載之前,手塚正處在事業的最低潮。漫畫新作打不進新生代的市場,動畫公司「虫製作」更在此時破產,一億五千萬元的個人負債幾乎將他逼入絕境,手塚曾將1968 年到1973 年這段歲月形容為「人生中的寒冬」。而這部號稱「醫學漫畫鼻祖」的經典《怪醫黑傑克》,其實是手塚抱著「引退作」的覺悟,預計連載四回就結束的短篇作品。沒想到揭載之後深獲好評,編輯部在第三週便決定延長連載期。因《黑傑克》而迎向事業第二春的手塚更開始為其他出版社的刊物執筆,在1977 那一年,手塚同時抱有《怪醫黑傑克》、《三眼神童》、《佛陀傳》、《火鳥》、《神奇獨角獸》以及《MW》等六部連載作品。

這部《怪醫黑傑克的誕生》的舞台也正是這個時期,當年曾和大師一同參與過那重重修羅場的業界人士,為我們見證了漫畫之神於「創作」這條路上留下的無數傳說。

《怪醫黑傑克的誕生》最大的魅力,應該在於它非常「忠實」而「客觀」地描述了手塚治虫身為漫畫家的工作態度。撇開是非對錯,本作中手塚的各項行徑根本完全超越了常人的認知範圍,說是「狂人」亦不為過。在版廠停機待命的節骨眼,只為了某位助手「這一期的故事馬馬虎虎」一句話,於深夜十二點回收所有待發的原稿,要求出版社再多給他八個小時重畫一篇全新的故事。

 

87
手塚臥在飛機窄小的餐桌前,藉著微弱的燈光,一張一張地刻著《黑傑克》的原稿。

 

 

大師對作品的堅持不只反映在漫畫上,隨著「虫製作」的破產而宣言「不再搞卡通」的手塚,在短短五年後便興致勃勃地著手新的動畫事業(而且是與多部漫畫連載同時進行)。負責該動畫作品的組長因耐不住過度密集的進度表,在播出前兩個月不告而逃。而在倒數不到一個月時,儘管還有一堆場景處於白紙狀態,手塚依然對著製作途中的毛片下達無數「重製」的指示。

被業界人士稱為「唬爛虫」、「拖稿虫」的大師絕非只動一張嘴皮子的暴君,在為了其他雜誌邀稿而三天徹夜不眠畫了一百頁的作品之後,奄奄一息的手塚依然為《怪醫黑傑克》準備了三則故事大綱,以供秋田書店的編輯選擇。

整本書中最險象環生的情節,應該算是手塚赴美國聖地牙哥演講時所發生的事件。由於歸國日與截稿期重疊,因此說好一定會在出發之前交稿,然而依照慣例,直到前往機場的計程車上都還在趕別家出版社的稿子,《怪醫黑傑克》的原稿完全是白紙狀態。

在那個別說是網路,甚至連傳真機都沒有的年代,該如何將原稿從海外送回日本呢?手塚透過國際電話,完全靠著腦內資料庫的記憶,對東京的助手說明「哪一本書的第幾頁」、「哪一部作品的第幾回第幾格」等等每一個場景的作畫指示。而大師別說是除了演講當天以外全窩在房間,連在回東京的飛機上也不放過趕稿的時間。

手塚於1989 年因胃癌逝世,享年六十,以長壽著稱的日本人而言這絕對算不上高齡。透過許多手塚、或是手塚家人的作品,我過去多少也能理解手塚「工作狂」的這部份。然而《怪醫黑傑克的誕生》幾乎是毫不保留地將手塚被自己的創作熱情「侵蝕」的那一面,活生生血淋淋地晒在讀者面前。除了受訪者的親身經歷具有絕大的說服力以外,作者宮本浩二的劇畫筆觸功不可沒。無論是在夏夜沒有空調的工作室中汗流浹背,「帶著一雙彷彿是要將稿紙給啃了似的眼神,拼命刻著原稿的手塚」,還是因極度的疲勞,「倒在工作室書桌與影印機之間瓦楞紙上打盹的漫畫之神」,那一幕幕污穢、混著汗臭味、充斥著壓迫感的場景,與其說是為讀者帶來衝擊,我認為這已經可稱之為一種悲壯了。

無論再怎麼寫實,《怪醫黑傑克的誕生》畢竟是一部向手塚治虫致敬的作品,日本社會的價值觀在本質上依然是崇尚「職人魂」的文化。

當然,手塚治虫的確是我最尊敬的漫畫創作者,撇開他筆下無數讓我打從心底感動作品,手塚為日本近代漫畫所奠下的基礎以及帶來的影響更是無可取代。然而「漫畫之神」畢竟只是一個稱號,身而為「人」,這樣的生命型態真的是值得被世間所推崇的嗎?毫無疑問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也的確有好幾個段落感動到我,不愧是寶島社所選出來的年度最強作。然而身為外國人的我在閱讀過程中,還是很難不去克制發自於心裡的,對於「為工作燃燒殆盡之美學」的小小悲哀。▍

 

88-1
號稱從不回拒任何工作的手塚治虫說:「無論手上只有一部作品還是有十部作品,我都同樣是拼到最後一刻才會交稿。」
88-2
被稱作「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睡在書桌與影印機中間的瓦楞紙板上補眠。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