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佳玲 (À mon chouchou 店長)
採訪撰文=歐佩佩
攝影=李盈霞

我十八歲的時候開始學廚藝,後來進飯店工作,當時的行政主廚跟我說,年輕人有機會就該出國看看。那時我大概二十出頭,好傻好天真,就這樣去了法國,在廚藝學校上了三年多的課,一開始英文不好、法文不會,真的非常辛苦。
回台灣之後,我待過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也曾在君品、亞都麗緻等飯店工作;我發現不論在高級餐廳或大飯店,只要是三個人以上的地方,總會碰到人事的問題,尤其是層級愈高,工作內容愈跟料理無關。我自己的個性比較簡單,也想要過簡單的生活,所以決定自己開店。
「À mon chouchou」是一家法式熟食外帶店,一般人聽到法國菜,常常會覺得昂貴或遙不可及,但是根據我在法國生活幾年的經驗,其實很多法國人一輩子也沒吃過米其林三星的料理,上館子吃的多半是一般的法式家常菜,也常常外帶熟食回家吃。這家店門口招牌上的「Traiteur」,就是法文裡「熟食店」的意思,這類型的店,法國到處都是,台灣目前還很少見。
除了可以讓法式料理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開設熟食外帶店還有個額外的好處,就是只需要最精簡的人力,不用額外再請外場服務生;而且省去了用餐區的空間,也不需要太大的店面。整體成本低,營運起來也比較沒有壓力。
目前店內只供應午餐,平均每天大約十來個客人上門,有些客人習慣帶走,有些客人還是喜歡在這邊吃,我現在已經厲害到一看見顧客,就知道他要外帶或內用;但店內只有一張長桌,最多也只能同時容納三位客人。
這裡沒有固定的菜單,我每天都會做一道魚料理、一道肉料理、一道湯,偶爾會多做沙拉、甜點或鹹派。魚料理是當天早上到市場挑選的時令食材,肉料理則會在週日或週一決定好當週的所有菜色。因為菜色變化多,甚至還有客人每天都光顧。
客人幾乎都是街坊鄰居,婆婆媽媽為大宗,很多客人甚至只是單純來聊天。去年十一月開幕之後,這裡迅速變成社區內婆婆媽媽的新據點,年輕客人反而比較少,只有週六、週日才會有新面孔。有時候我也會偷偷想,怎麼會變成這樣子呀?難道是因為我是女生嗎?
其實街坊鄰居對於正統法式料理的接受度不高,例如他們不能接受米心微生的米飯,我必須調整成台灣人可以接受的口味。為了生存,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是我偶爾會生出的小小感慨,但從不會因此質疑自己離開高級料理界的決定。
二十幾歲的時候,我當然希望自己能夠一直往更好、更精細、更高級的料理之路邁進。可是三十歲以後,我的心態有點改變,因為我發現料理跟做學問一樣,沒有止盡的一天,而且永遠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尤其我又經歷過米其林等級餐廳的洗禮,心裡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