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了朗讀 因此愛上了閱讀

 

一個展覽 華文朗讀節

口述=黃莉翔
第一屆華文朗讀節策展人。長期深耕音樂、時尚娛樂產業,曾任台灣金曲獎與金鐘獎評審委員、《經濟日報》專欄作者與台大EMBA基金會執行長。

文字整理=范愷庭、林正文
圖片提供=華山1914文創園區

華文朗讀節

用眼睛看書,是我們最熟悉的閱讀方法,但如果是用聲音來朗讀書本,有時候會因為朗讀者的表演,產生吸引力,激發去看那本書的行動力。所以在思考推廣閱讀的方法時,自然就想到了朗讀。

很多人對於朗讀都有刻板印象,都停留在參加學校的語文競賽,要搖頭晃腦地念古文經典。不過,我自己的朗讀經驗,啟蒙於高中時期,當時國文老師是詩人蕭蕭,他帶著我們做現代詩創作,教我們念詩,透過朗讀的音律和節奏,更認識文字的魅力。

後來,去德國念大學和研究所那幾年,讓我對於朗讀有了不同的認識。德國的語言學校非常鼓勵外國人透過對話式的朗讀來學習德文。印象最深的是,老師請我們輪流讀德國作家赫曼赫賽的小說《車輪下》,同學們有亞洲腔、中東腔,老師不要求我們一定要念出最標準的德國發音,反而鼓勵我們去聆聽每種腔調都有它漂亮獨特的地方。這樣我想起在台灣求學時,如果同學朗讀帶著地方腔調,往往自己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但是,國外的語言學習卻教我們要廣納不同腔調的特點。

在歐洲,朗讀和書本有著緊密的關連性。歐洲的出版社經常在小酒館、咖啡店舉辦新書發表會,會請作者或是與會來賓,用自己最輕鬆的方式,最想呈現的情緒,朗讀一部分書的內容,再進行其他人對於書的問答。這類小型的新書朗讀活動,讓人在舒適、放鬆的空間裡,享受聽人說故事的樂趣,進而勾起對於閱讀書本的欲求。甚至在德國行之有年的「萊比錫朗讀節」,就像是種藝術表演與出版結合的嘉年華會。

從歐洲經驗裡,我體認到兩件事情:歐洲人把朗讀當做閱讀的一部分,隨處可見的朗讀活動就發生在日常生活裡。同時聲音是文字或表演藝術的媒介,台上的人讀,台下的人呼應,平面的文字都會變得有意思,讓閱聽者願意往前好奇,啟動親近書本的動機。

(完整內容請參閱《小日子》017期  小農私房料理)

標籤:標籤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