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地方生活提案 美濃激發創作靈感
口述=黃瑋傑
大學體育系畢業後,回到阿公阿嬤家鄉尋根。之後轉向學習攝製紀錄片,投身「樂生」、「反美麗灣」等社會運動,並在花蓮開了間小店傳遞理念。現正全省巡迴演唱,期待喚醒更多人關懷土地議題。
撰文=葉思吟
攝影=陳志華

美濃啊 該金字面山 每日每日 恬恬看汝
有時哪 日頭辣辣
有時哪 濛濛白白 薄雲飄盪
⋯⋯
有時哪 該愛啊毋落个雨毛
有時哪 該呼天呼地个大雨 透日無停
⋯⋯
想問汝啊 仰無一日共樣
汝个心情 係毋係相同複雜
⋯⋯
那些年,我在探索自己,認真整理「我是誰?」
於是回到兒時在阿公阿嬤家成長的故鄉,其中有一整年,我搬回美濃生活、工作,在每日往返城鄉途中,迎面總會看見老家斜後方的那座金字面山。凝視著看似不變,卻又時刻變化的山景,反過來刺激著內在,彷彿自己與家鄉之間,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內心充滿複雜情結,寫下了〈金字面山〉這首歌。
之後雖未長居美濃,但經常往返,每次回去,就會發現哪裡又蓋了新屋,田中間又起了一棟厝,農村景觀與產業快速變化中,內心不免擔憂,思索著如何讓這些正發生在農村裡的問題,吸引更多人一起來關注。
拿起從國中便開始摸索的吉他,嘗試用母語(閩、客語)進行創作,偶然間,發現交雜著使用兩種語言,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觸動。2012年,以創作〈ㄤ咕仔〉參加全國「原音大獎」母語創作比賽,獲得客語類首獎,並經常在參與的社會運動中演唱,抒發關懷土地情感。
我與主流音樂出版發行始終保持一定距離,或說是刻意不遵循多數人認可的道路,創作雖未曾間斷,但從未集結發行專輯,就這樣過了十年,慢慢意識到或許透過專輯能更有效傳遞理念,直到2014年底,才獨立發行以美濃為主要靈感來源的《天光・日》。不過,專輯主要放在獨立書店這樣類型的空間販售,價錢則由消費者自行決定。
去年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和「最佳客語歌手」獎項,藉由走上紅毯拉布條,表達反美濃水庫的理念,也許引起有些人反感,但對我來說,無論音樂或是紀錄片,都是一種傳遞理念形式,最終目的,無非希望喚起更多人加入關懷家鄉、土地的行動行列。
這幾年往返各地,只要回到美濃,便會沿著老家附近水圳散步,陪陪阿嬤種菜聊天,到叔婆家雜貨店逛逛,看她裁縫藍布衫,傍晚時分坐在三合院外彈彈唱唱,珍惜和家人相聚時光,體悟農村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