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設計競技
讓沒落城區活化再生


一種建築運動 德國 IBA 國際建築展


垃圾掩埋場綠化後,增建風力發電場以及觀景步道。
垃圾掩埋場綠化後,增建風力發電場以及觀景步道。


今年暑假有機會去德國漢堡參觀 IBA 國際建築展,在這個大約三十平方公里(相當於台北市內湖區)的區域內,看到了國外如何解決都市發展的複雜性問題,並且讓建築成為處理各種面向問題的最終實現。

「IBA 國際建築展」雖然名為「展覽」,但其實較像是一種結合展覽的城市改造運動。在德國行之有年的 IBA,其實是一種都市計畫工具,以創新的城市與建築發展為導向做為都市發展策略,把新的都市計畫從無到有落實,或是將已經有的、老化和活力不足的問題,進行更新,推動改變。

活動的前期組成各種委員會,邀請公部門、私人企業還有居民一起開會討論,擬定計畫、分工執行。也因為一開始就在計畫的中後期設定了一個大型的「國際建築展」,並以此為據要求參與的團隊提出來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創意和品質,因此某些區域就像是建築師的競技場。

最終呈現的 IBA 建築展較像是運用「集氣」的力量,除了讓參與的建築團隊、非營利組織、學校團體甚至當地居民可以一起展現城市改變的成果,更用舉辦展覽的方式來吸引世界各地對於建築、城市規劃有興趣的遊客前往觀賞和交流。

IBA 策劃的範圍很大,涵蓋漢堡易北河南岸 Wilhelmsburg 的舊市區,這一區原先都是工業區、倉庫等,政府主導主要的都市發展規劃,再進行招商,讓想要參與的開發商和建築師合作,提出具有 IBA 精神的提案和條件,蓋好的實驗住宅,也可以販售。所以新蓋的房子都各有風格。

提高城市的能源自主率是 IBA 想要達成的城市規劃目標,因此能源運用的概念也不斷地出現在建築裡,例如許多新建的私人住宅都用太陽能板作為屋頂與牆壁裝置,將能源自主的概念實現其中。

至於公共建築,也改建為能源供應的重要據點。例如原本的垃圾掩埋場,除了綠建築之外,像台北市內湖的垃圾山一樣,還增建了風力發電,並且在垃圾山的高點建置環景步道,可以俯瞰整個 IBA 計畫的區域,成為當地的著名景點之一。

戰後的漢堡,留下不少大型水泥建造的防空碉堡,這些年來,陸續被拆除,但是在 IBA 的計畫中,保留其中一間,並改建為熱能供應中心,提供周邊社會住宅熱水和暖氣,建築師還將這棟水泥碉堡的頂樓改建為觀景咖啡廳,變成附近居民假日休憩的場所。

城市發展的「多樣性」也是這次 IBA 規劃的主軸,所以將住宅開發、商場還有公共建築都放入規劃裡,利用建築空間的「多樣性」活化老城區,讓這個區域的生活機能更豐富。例如有一棟政府蓋的語言學習中心,就被放置在一大片的社會住宅和老舊街區的中央。因為這個區域有很多新移民進駐,設置語言學習中心,不但能夠解決新移民下一代的語言教育問題,也有助於新移民可以更快速地融入這個地方,因此語言中心除了教室,還有籃球場、體育館,提供學習之外的生活功能。

此外,除了新建的建築物之外,IBA 也邀請建築師參與老舊社會住宅的改建,例如原本的室內空間太小,建築師利用玻璃屋來增建房間或露台,讓原先看起來呆板一致的紅磚公寓,變成富有變化的現代感住宅。

整個 IBA 計畫中,有都市規劃、有城市開發、再地資源的再利用、老屋再生,甚至還有教育的功能。就像有建築師利用漢堡位居港口的地緣因素,在河岸邊蓋了間小屋,裡面開設了手作小船的課程,而可以參與的對象,則是當地的中輟生,讓建築和教育也能夠結合。

作設計的人不免都有「美學先行」的慣性思考,為了要做出好看的作品,會去簡化很多關連的問題,雖然讓成果美麗的呈現是設計師的基本能力,但是城市規劃的背後卻有很多複雜性要思考,設計師覺察出自己做不到的部份後,應該要和更多專業人士和專家合作。建築只是最終實現的手段,往往卻要回應很多不同面向的單位一起討論,把不同專業面,進行橫向與縱向的交錯整合,這就是 IBA 帶給我的啟發。▍





口述、攝 蕭有志
文字整理 林正文



蕭有志 Cranbrook Academy of Art 建築碩士,跨方案的連結各種人、事、物等資源,並嘗試在方案、教學、創作及非營利等方面同步實踐。目前是實踐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