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041 Life as a house
建築師的峇里島野築
┃ 曾志偉 ┃
曾志偉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創辦人與設計總監,2008 在峇里島烏布的山丘上蓋了間棲居小屋;曾獲 ADA 新銳特別獎的他,由於兒時在帛琉群島在原始叢林中生活的經歷,作品總透露出純然的建築野性。
一隻貓從臺北故宮旁至善路的街口,彷彿有靈性般,領著我走進隱藏在樹叢間的白色大門,門後是建築師曾志偉的「自然洋行事務所」,他的住所也恰巧位在工作室的樓上,落地窗外是至德園的庭園,白千層的樹枝上時而飛來臺灣藍鵲,早晨一睜眼拉開簾幕,就和牠們對望。然而,在臺北的工作總是緊湊,一場又一場的會議,一次又一次的專案競賽,催趕著時間,對他而言,沉潛自我,是很有必要的,設計能量需要透過全然沉澱的方式,重新累積。
十年前開始,建築師因為在峇里島進行一個修道院計畫,往返於臺灣與峇里島。在烏布的原始叢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當地居民對大自然極其敬畏,從山林、河川、田野甚至到沙塵,都是他們敬拜的對象,居民們就連吃飯時,也會隨手在葉子上放幾粒米飯祭拜大地,「這樣的觀念其實比現代社會更加文明,是一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融的智慧。」於是,五年前在烏布市區的某個咖啡館中,他決定在這片基地上建造一個棲居之所。


一陣如同薄霧般的雨,蔓延整座山丘,當地人稱之為 Gerimis,在這個近乎原始的神祕丘陵山野中,建築師就如同生活在叢林中的動物,以「棲息」的概念進行設計,建築體是林中的遮蔽體,將自己包裹起來,四周沒有電,也不接電線網路,讓心靈回到最原始狀態。「屋子是人心智的延伸,空間就是你心境的反射。」整棟建築僅 2 × 6 m 的大小,這是為一個人所設計的屋子,室內的空間同時是臥房、客廳、工作室,建築師想實驗一個人生活空間的最低限度,將自身的欲望降到極限。
在如此小的空間裡,建築師竟將一半的空間規劃為庭院,種下白花梔子樹,並將灌溉水田的溪水引進庭院中的蓮花池,風從側邊引進,在空間中流動。「我看著庭園而感到沉靜,這時候方寸的空間不再狹小,因為心靈的尺度已使空間更遼遠。」
建設初期,建築師請了當地的農夫來幫忙蓋房子,但由於當地的男人不能運送東西,因此女人頭頂著砂土,小孩提著小水桶,就從村落一起浩浩蕩蕩地來幫忙。他打趣地說:「在這裡蓋屋子,最大的困難點是居民的時間觀念和我們大不同,一樣的工作,在臺灣的工程進度是以一天計算,這裡卻要以週來計算,當地人的信仰非常虔誠,常有辦不完的大拜拜、小拜拜,所以進度又得延後;就算打電話,也經常找不到他們,因為村民們總是把手機放在胸前的口袋,一彎腰,噗通就掉進水裡,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會繼續把手機在胸前。」

屋子在五天後完工,當居民回到群居的村落,四周渺無人煙,建築師獨自一人在屋裡生活,白天摘叢林中的木瓜、椰子裹腹,以磚頭堆疊成爐子燒水、煮野菜,到洞穴中取聖水洗澡,叢林成了冰箱,屋外是廚房,溪水是澡堂,打破了室內戶外的藩籬,回到最原始的生活狀態。
夜裡,屋子裡僅剩一盞蠟燭的光閃爍著,風吹動著蚊帳,寂靜的只聽見蟲鳴與庭院的流水聲,在只有自己的方寸空間裡,他得面對心中的恐懼與孤寂,獨自抵抗,此刻,會開始和自己產生對話,那是一種近乎質問的語氣,許多在城市中沒能思索的問題,都在此時有了解答。
從烏布的棲屋當回到熟悉的臺北,建築師又重新獲得力量,在小屋中把自己抽空到極致後,能重新看見事物的美好,每在城市中感到困惑與不安的時刻,這棟小屋就會浮現 ── 心靈,也有了棲居之所。


口述.照片提供 曾志偉
撰文 鄭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