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日常
雙和小巷裡的錫器工作室
┃Woo Collective┃

黃新雅(左),Woo Collective 品牌創辦人暨設計總監。就讀臺灣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時,便與夥伴們向國寶級錫器工藝師陳萬能習藝,成立品牌,投入於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研發迄今。現與學姐陳怡姍(右)和同學賴思羽共同經營,三人各司其職,希望能透過創作,訴說臺灣舊有文化的美好。
迂迴蜿蜒的巷弄是許多人對中永和街廓的既定印象,但對「Woo Collective」錫器工作室來說,盤根錯節般的小巷從來不曾是阻礙,反而像是長在水泥城市裡的天然屏障,守護著他們,成為實現夢想的美好基地。
按照約好的時間來訪,還沒到晌午,空氣裡便瀰漫暑氣。我跟著樹上蟬鳴的節奏,一步步前進,巷子裡有商店、有住家,但人不多。正準備開店的川菜食堂、遠方在陽臺曬衣服的婦人,鐵門半掩的修車行,街區自然呈現著獨特的生活感。再往前一點就是工作室了。一棟老公寓的玄關上掛著印有「物」字的布簾,我走上窄窄的樓梯,穿著深藍色長版襯衫,留俐落短髮的新雅走向我,在這處窗明几淨的空間裡聊他們的故事。
這裡是創業之初,夥伴怡姍的外公特別提供給她們使用的地方。最早是從公寓的三樓開始,幾張桌椅沿著嵌有毛玻璃的白色花窗擺放,上面放著各種模具、冷鍛塑形用的工具和正在製作的錫製設計品。距離幾步的位置,有個小隔間,是專門用來熔融錫、灌注模具的製作區。

不到一坪的空間,放著一個瓦斯爐和兩鍋裝有因冷卻而硬化的錫塊。錫熔點低,加熱至兩百度就能液化,不過由於冷卻速度快,製作時必須一氣呵成,迅速將它倒入膜具,並壓上紋路肌理。新雅細心地和我介紹製作過程。負責設計研發的她,常一個人在悶熱的小房間裡研究、製成。
2013 年,她與夥伴們投入工藝研究,當時仍在學校上課的她們,一到週末便會去中部學習製錫,新雅的手上至今還留有當時被滾燙的錫所灼傷的疤痕,可以想見當時習藝的辛苦。「老師做的是傳統工藝,我們把它用現代設計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