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下車
古道探祕處處驚喜


一條古道 與平溪支線平行的採礦運輸路


平溪支線上的望古、嶺腳與十分,是有素樸美感的小站。
平溪支線上的望古、嶺腳與十分,是有素樸美感的小站。


放天燈祈福,近年來讓平溪火車支線湧入大批遊客,夜晚的山中小鎮,經常比白天還燦爛。不管是假日或上班日,往平溪的小火車上,總是擠滿來自香港、日本或馬來西亞的遊客,連帶地,十分瀑布、菁桐老街躍升為熱門景點,這般現象讓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原本落寞的小鎮有了新生機,但相對地,許多都會人想遁入小鎮尋幽的那種氛圍少了些。

不過,別嘆息!只要拿出平溪支線地圖,便會發現這條小火車行經的月台,除了三個大點外,還有兩個可愛的小站:嶺腳與望古,彷彿「小站」電影中的月台場景,人情味十足的雜貨店,花香四溢的鄉間小路,以及聯結車站與車站間鐵道邊小徑,存在許多意想不到的山水祕境,乃至於能夠通達小鎮和小鎮的昔日山路,也都有「蕨」色風情等待發掘。

在地達人楊桂馨推薦平溪到菁桐之間的舊採礦運輸路:「建源降炭路」古道。她說這條和平溪支線平行的古道上,可觀賞北台灣最豐富的「蕨」色風情,加上山路平緩,有潺潺溪流為伴,其中還能見到殘存的採礦遺址,充滿思古幽情,沒想到新北近郊還有如此「蕨」妙之境,讓我無限好奇。



古道上殘留的運煤車木棧道。
古道上殘留的運煤車木棧道。


「如果台灣號稱蕨類王國,那麼平溪就是蕨類的故鄉了」,桂馨姐這樣說著,原來平溪地區素來多雨水,加上山多溪流也多,很適合蕨類的生長;沿廢棄礦坑前進途中,我因此至少認識了十種蕨類,包括水鴨腳秋海棠、觀音座蓮、雙扇蕨、石伏蕨、烏毛蕨等,千變萬化的形狀令人大開眼界,再透過放大鏡觀察蕨類的孢子與紋路,才驚覺這些平常被忽略的植被竟如此有趣。

蛇木、姑婆芋、颱風草在這條古道上長得茂盛,有時遠遠瞧看蛇木,猛一看,還真會以為有條蛇而嚇一跳;至於長得肥厚的姑婆芋,總讓人想起動畫《龍貓》藉此躲雨的超萌模樣,據桂馨姐說,童年時還真曾藉其作為遮蔽物。喜愛賞螢火蟲的朋友,則可於每年的 4 月,或者 10-11 月來此,靠近水邊的地方,包準螢光閃閃。

我們輕鬆漫步,路旁逐漸露出木頭棧道遺跡,往無名溪流上頭仔細瞧,紅磚運煤道拱橋還留存著,只是被荒煙蔓草掩蓋著;不一會兒,就來到過去採礦公司辦公室、宿舍,主體建築雖然依然可辨,但毀損、斑駁的屋舍早已人去樓空,試想過去工人每天都要先在這裡登記,辛苦採煤只求一家溫飽,那時候,連桂馨在內的許多人,都經歷過送便當給父親的日子,然而,多少人下了坑道就沒再回來?

根據考察,平溪一帶登記過的大小礦坑估計有 13 個,站在廢棄坑洞口,面對著黑漆漆的洞穴,水深不可測,難以想像過去採礦人家,是如何度過艱辛的每一天?

一路上,桂馨姐直說要找「小毛氈苔」讓我瞧瞧,可惜生態變化無常,一路上尋尋覓覓,仍不見芳蹤;此時,她忽然指著礦坑口的大樹介紹「水冬瓜」,粉嫩的小花落在木椅上,別有一番浪漫情懷,更棒的是,水冬瓜富含水分,山上遇難危急時還能解飢。只是對礦工兒女來說,這棵樹所承載的記憶恐怕不是這般美妙,而是見到便會勾起無數回憶的相思樹啊!

從古道回到小鎮,一路植被遮陰涼爽,我們選擇從平溪國中旁的大路下山,出口也是往慈母峰、孝子山的入口處,寬闊的基隆河溪床夏季開放垂釣,隨處可見溪底魚群優游景況;無意間聊起鄉下雜貨店婆婆的溫馨故事,感動之餘,我們刻意繞道平溪老街上光顧老雜貨店,透過實際行動給老店一點鼓勵,店前糖果罐五花八門,從柑仔糖到紅色鱈魚片都還買得到,雜貨店也兼賣傳統斗笠、保暖水龜、農作鋤頭等,店面雖然破舊了些,可是「古早味」卻因此顯得可貴!

離開平溪,往下一站嶺腳前進,安靜小鎮入口的平陽橋附近,之前曾有大愛電視台《水返腳的春天》來此取景,劇中描寫的雖是汐止故事,但場景卻僅能在此找到,橋下三疊瀑氣勢壯觀,河岸壺穴交接處十分靠近,號稱「可一腳跨越基隆河」,小火車橫跨溪流景致獨特,這裡也是鐵道迷必訪之處。

但我喜歡嶺腳,還是在那裏的「小日子」氛圍,尤其是巧遇平溪線火車進站停靠,駕駛員向我揮手打招呼,並且禮讓打算跨越鐵道的人車,甚至小黑狗,人情味濃郁的情景,現在應該只有在這樣的小地方才會出現吧!這一幕至今仍在腦海裡縈繞,漫步小鎮總是有驚喜。▍





文、攝 葉思吟



葉思吟 文字工作者,因為愛登山、愛攝影,有幸走過許多簡單生活的小地方,替自己的足跡留下文字與影像的紀錄。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