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搖滾 素樸的南方之音
撰文‧攝影=葉思吟
擺盪於臺北與高雄雙城之間,經常處於「旅途中」狀態,走過許多有趣的地方,熱衷空間和視覺文化研究,未來想到森林中開店。

夕陽西下的時刻,往海邊的人潮逐漸增加,原本平靜的小漁村,每年二月底,總有幾天特別熱鬧。地處南臺灣的蚵仔寮,這幾年在當地人與幾位有心人促成下,在一派搖滾作風中,藉由隨意、「海派」氣魄的帶動,逐漸凝聚一股新氣息,造就完全不同於大城市規格、商業操作濃厚的音樂祭典模式。
接近會場處,由在地年輕人、婦女們組成的交通秩序維護隊,略顯生澀地指揮動向,但自動自發精神,反讓來者留下深刻印象。通往搖滾祭的沿路上,今年邀請南臺灣相關環保、文化等公益團體設攤,即使販售小物,也需附帶特別意識才行,例如有機生產、為流浪動物請命等,氛圍大不同於一般主流演唱會,瀰漫著關懷社群、獨立自主精神。
搖滾祭現場就在土地公廟旁廣場,L型的生硬防波堤上,坐滿自動自發來此的歌迷。一位女生、一對情侶、一群朋友、親子團隊等多樣組合均有,趁天還沒黑,不少人已經搭好了帳篷,穿著輕便拖鞋、換上簡易短褲,手上偶見綠色酒瓶,在音樂與海風伴隨下,濤聲與漁火點點圍繞下,屬於搖滾迷的精采正要展開。
搖滾精神在蚵仔寮意味著什麼呢?也許是一種反主流、唱自己的歌,以及真實做自己的想法吧。這裡沒有所謂大牌歌手,更無阻隔前後台的帳幕,許久未見的歌手們,就圍坐在海邊High起來,他們多數來自獨立樂團,或者經常參與社會運動等場合,毫無主流演唱會的場內外僵硬區隔。
正在台上受到「安可聲」不停叫喊,遲遲無法下台的「台灣農村陣線」,索性為努力公益籌款的團體「勸募」,希望透過歌聲喚起更多人關注議題。而連續三年參與的巴奈與那布,衝著對小漁村與參與樂團老朋友的感情,在舞台上誠懇開唱,一開口便讓全場動容,原本饒富磁性嗓音,在浪潮拍打海岸聲的伴奏下,渲染力十足。
如果五月天、SHE的演唱會,總能在南臺灣掀起風潮,那麼,蚵仔寮小搖滾也已培養出相當的粉絲團,不分男女老少、職業、年齡,一股「反叛」主流音樂文化聲勢逐漸抬頭,不假修飾、毋須刻意妝點,所演唱詞曲發自內心吶喊,靈感來自生活周遭感受,甚至挺而為底層發聲,捨去虛華表面,留下摯情流露。
至於小漁村人,受到小搖滾精神感召,出錢出力,善用有限資源,共同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回響,屬於在地的搖滾魂才剛要萌芽。▍
蚵寮漁村小搖滾
FB:蚵寮漁村小搖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