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大叔的生活偏見 昔日叛逆文青・走過後青春期・如今是個大叔

每年四月是棒球迷最快樂的季節,從11月開始冬眠的棒球終於要在春天展開新球季;三月份看美日臺各地職棒的春訓轉播,提醒棒球迷,春天就要來了。所謂春訓其實就是暖身,不只球員暖身,觀眾也在暖身,透過轉播畫面看見球迷一直在聊天,不專心看球,甚至很多人躺在外野草皮睡覺,他們到球場真的是看球嗎?大叔對這事挺有意見的,且讓我從棒球跟臺灣球迷的關係說起。
到現場看棒球這件事,臺灣朋友其實不陌生:臺灣職棒比賽(從早期的味全龍、三商虎、兄弟象、統一獅到現在)、學生棒球比賽(太多好手都是在高中青龍旗被球迷認識),或者去年11月在臺灣舉辦的12強比賽中,我們國家隊的精彩演出(林智勝在臺古之戰揮出的三分全壘打,成為臺灣棒球迷最熾熱的集體記憶)。
對遙遠歷史戰役念念不忘,充分顯示大叔看球資歷頗深,現在記得味全龍和三商虎的球迷,肯定是走過1990年前期職棒開創歲月的鐵桿情深棒球人;2000年後前進大聯盟發光發熱的郭泓志和曹錦輝,都是1990年後期在青龍旗場上活躍的高中生;說到林智勝,2015年在臺中洲際球場揮出那支石破天驚全壘打,你怎能不知改變臺灣的全壘打至少還有以下這兩支:
2001年在臺北天母球場陳金鋒從日本國家隊打出的那支;還有還有1983年在韓國蠶室球場進行的亞洲盃中韓加賽一場,誰勝就可以參加隔年的洛杉磯奧運,第四棒趙士強忍辱負重的再見全壘打(所謂的辱,是因為 先前比賽擔任一壘手的趙士強關鍵漏接輸掉重要比賽)。對年輕球迷來說,這位外號微笑喬治的趙先生,就是先前參選臺北市民意代表不幸落選,轉而在臺北市體育場旁開運動用品店的中年大叔。棒球怎麼只是比賽而已呢?它是球迷的青春記憶,是時代榮光與悲傷的情緒濃縮。
不過本文重點放在去美國大聯盟看棒球,臺灣的部份有機會再說。去美國看職棒這件事成為臺灣球迷的重要活動是從2005年五月,王建民在紐約洋基隊擔任先發投手,拿到大聯盟第一勝說起(2006年他拿到19 勝)。記得那幾年,美簽不太好拿(2001 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的副作用),入境美國成為一個非常麻煩的程序(托運和手提行李的嚴格規定就是從那時候開始⋯⋯)。 不過那時候我們這些球迷都用這招輕鬆過關:在臺北申請簽證時,審查官詢問你去美國幹嘛,一定要穿紐約洋基隊的T恤,英文就算很菜,只要說 Chien-Ming Wang 和 Baseball這兩個字,一定拿得到簽證;在美國入關也用一樣的招,Chien-Ming Wang 和New York Yankees,這兩個字超好用的。
所謂棒球是美國人最重要的休閒娛樂就是這個意思。常常在球賽轉播看到父親帶著幾個很小的小孩到球場;對我這樣一個不負責任、不願意養育小孩的大叔來說,這輩子最想要有小孩的時刻,就是看大聯盟轉播了。 看那些父親和子女的互動,或者老夫老妻一起坐在看台的模樣,大叔的眼淚常常就這樣流了下來,如果一家人一起到球場看球不算真情流露,這世界應該就沒有真情流露這東西了。
去舊金山巨人隊棒球場,推薦吃大蒜薯條,挑選特殊款式的T恤

舊金山巨人隊的球場靠海(AT&T Park,美國電話電訊公司贊助冠名),它的右外野全壘打牆後面就是海灣。設計時是為了1990年代隊中的全壘打王邦茲(Barry Bonds);邦茲是左打,他的全壘打多半是飛向右外野,因此特別設計了這樣的球場。我常跟身邊的朋友講,只要你到美國看過一 次現場棒球比賽,絕對能體會為何棒球能夠在美國成為國民運動,他們棒球場設計之精妙讓人佩服,就算坐在遠遠的外野看台,你仍然看得清楚場上的狀態,臨場感十足。巨人隊球場有個美食常常被美食旅遊節目報導,就是大蒜薯條,這當然是我去巨人隊球場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蒜嗆,薯條酥,一定要吃的啦。
去紐約洋基和大都會主場看球,我特地買了好幾件傳奇球星的衣服
我何其有幸,在2008年老洋基球場落幕前曾造訪過,還特別買了USA TODAY的洋基球場紀念特刊(其實是報紙形式,約90頁)作紀念。新的洋基球場在舊球場旁邊,從曼哈頓搭地鐵過去很方便。新舊洋基球場我各 去過一次,都是買週間下午比賽的票,球賽內容記不得了,只記得即使是非假日的比賽也很多人,我自己的觀察是觀光客球迷居多 (很多老美難得到紐約一次,就是來洋基看場球)。紐約的另一支球隊大都會隊的主場,在知名的華人聚集重鎮法拉盛的前一站地鐵,大都會球場非常大,相較於洋基主場是個對打者有利的主場,這裡外野範圍廣,中外野全壘打牆後面有個大蘋果裝置,當主隊打出全壘打時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