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的石子路上用心散步


一座城區 澳門望德堂區


1_IMG_0402
澳門望德堂區鵝黃的牆,石子街道,望德堂區是澳門難得的寧靜之地。



五年前和許多人一樣,來澳門只是「順道」,旅行香港再搭船到澳門,印象裡總泛著水氣,搖搖晃晃;此行卻是從臺灣專程搭飛機到澳門,同行朋友幾乎年年來,見的景每次不同,但一般人都不知道,澳門早就不一樣了。

提到澳門,恐怕十個人會有十個人說起賭場,確實澳門的賭場蓋得像大富翁裡的賭城,華麗又豪氣地塞滿寸土寸金之地,填海造陸都填給了賭場,似乎大部份澳門人工作的選擇性不多,只能通通泡進賭場裡。但這天來到望德堂區,就像到香港不逛街改爬山,澳門竟還有另一面?

走在望德堂區的馬忌士街,要不是經過身邊的華人臉孔,還真誤以為自己在歐洲。整片石子路不適合拖行李箱,背著背包走路剛好,年輕女孩從葡式洋樓裡走出來,提杯手搖飲料,牽起機車,準備出門上班;隨斜坡往下走,社區老奶奶緩步前行,路的盡頭是個十字路口,年輕、異國臉孔和車子往來穿梭。跟著老奶奶往右拐,看見左右兩旁一字排開的藝術家,在桌上進行手繪、紙雕、中國傳統工藝創作⋯⋯,老奶奶低頭一桌一桌逛,樹下傳來年輕女孩的大提琴聲。

這裡沒有賭場,只有美麗的建築與石子街道,抬頭可見天空,白雲潑灑藍天。

經歷葡萄牙多年統治的澳門,外表複製葡國的樣子,內裡扎著澳門人的魂。看著現在望德堂區華美的葡式建築,很難想像其實二戰過後,此處如風中殘燭,屋舍老舊,天花板滴著水,樓梯嘎滋作響。城區的復甦實則是當地藝文人士來回奔走,才成了現在模樣:復新的老洋樓,藝術家、演奏者、工藝師週末在街頭定期聚首。

會選擇這裏作為藝文產業基地不是沒有原因,這些房舍的故事可多著,先從「瘋」字說起。此區曾是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也是中國內地教徒為躲避滿清政府追捕的避難所之一,15、16 世紀痲瘋病肆虐澳門,當時只要染病,便會被人們驅離,於是天主教便在此設立了痲瘋病院,這些痲瘋病人在此相互慰藉,而為痲瘋病人所設的教堂,便俗稱「瘋堂」或「發瘋寺」。

另一棟位於瘋堂街上的建築也有個奇怪的名字 ——「婆仔屋」,這是自梳女之居,也就是許多澳門未婚婆婆們的住所。自梳女一詞源自廣東地區,過去女性地位低微,嫁進門被婆家歧視,因此有些女子便寧可不嫁,將頭髮梳起象徵獨立;而瘋堂區的許多女子更受到天主教修女的影響,終生為教堂服務,立志不婚。

時光會老去,故事卻在這些屋舍間留下殘響。昔日的痲瘋病院已撤離,婆仔屋也成了商店、展演空間,望德堂區周邊的小店更是藏匿在巷弄中,古著市集、澳門時尚廊、塔石概念店、驢子咖啡⋯⋯。在這個葡國曾經統治的國度,嶄新的力量正在萌芽,下次到澳門我們不談賭了,改爬石子路、看建築,繞進店裡逛逛可好?▍





文、攝 鄭雅文



鄭雅文 文字工作者,大學讀資訊傳播系,曾到捷克參與老酒廠重建,著迷於老事物新生命,以及任何形式的美好生活。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