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杯咖啡的純粹換得心靜
一個角落 徐徐迎來咖啡香
我是標準的異鄉人,輾轉在臺北換過幾處住所,領會過天母的清閒幽靜,亦在永康、麗水街一帶強迫自己被精製過的人文氣息薰陶,見識東區的喧騰與便利,學到如何鬧中取靜,如一株清蓮,聲稱不染。最終落腳民生社區的靜巷內,在無盡綠蔭裡感受大城市少有的小區風雅,關於居住品質,我一貫做作。
民生社區有三多,樹多、狗多跟咖啡多,向來習慣在咖啡桌上「喬事」的我,倒是樂見此事。有此一說,凡是搞創意、搞文化的必定菸不離手,白天嗜咖啡,晚上少不了一杯酒,最終發現自己同樣落入俗套,三者不足以成癮,但咖啡香氣始終難戒,住在這裡三年多,還是沒把社區內的咖啡小店走透。
「六號水門」的前身叫「櫻桃紅了」,跟我很有默契地在差不多的時間點,落腳此地。某次夜跑,見到自宅巷口有一處民宅正默默改裝,幾天後飄散出烘豆香氣,隨興地開大門迎客人,沒有招牌就做起生意。一連好幾個禮拜,都故意經過這裡,眼角餘光全開,就是想一探究竟。最後決定正面直入,隨後成為常客,才知道秀雲姊是這間小店的唯一員工;時常在門口叼著菸,負責配豆、烘豆的是山哥。
吧檯後方有塊黑板,抄寫著密密麻麻的咖啡豆品種、產地,是行家等級的精選咖啡,三、四十種豆子不定期更換,只管跟秀雲姊說喜歡的口感,要酸、要花香或果香,任由她來推薦,順道說上一段關於此豆背後的小故事,最後細心手沖的溫熱咖啡就送到面前,香氣四溢。「開這家店,其實也不能說這是一家店,自己愛喝咖啡,就想到要開門分享,沒賺什麼錢啦,像扮家家酒一樣,認識同樣喜歡喝咖啡的朋友,才是我們賺到。」

一聽到我要在雜誌上寫「六號水門」,秀雲姊疑惑地回答:「我們只是一間很普通的小店啦,沒什麼精彩故事好說,如果想喝好咖啡,隨時歡迎。」其實這家店原本打算私藏,直到入住棺材都不捨得分享。曾試過在中午就趕著進門,打開電腦與文字搏鬥,一杯咖啡就從日出坐到日落,一直到接近入夜時分,稿件順利交出。這時才鬆一口氣,反問秀雲姊說:「你們平時都開到這麼晚嗎?」她笑答:「通常是隨意啦,看有沒有客人,今天你好像很忙,連倒水都怕吵到你。」
原來一整天的無聲,是秀雲姊的貼心陪伴,尤其在去年暫離職場,以自由撰稿者的身分遊歷四方,時常一身輕便,抱著筆電就到「六號水門」窩一下午。說也特別,一股比自宅還強烈的歸屬感,一進門沒有客套的招呼,自己找座位、找咖啡喝。鄰近六號水門的撫遠街尾,是民生社區的邊疆地帶,這家店的存在就像座瞭望台,靜靜坐在靠窗位置,收進眼底的人生風景盡是閒適快活,多美。▍

文、攝 曾威廉
曾威廉 出身臺南鹽分地帶,下半場的青春都耗在臺北城,一頭栽進出版業九年多,曾在多本時尚雜誌擔任不時尚編輯。想看比較不正經的請搜尋臉書:精神科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