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盤吃了好事會發生的花生仁


一種食材 花生




花生,臺語叫做「土豆」,有句俗諺說,「請你呷(吃)土豆,乎你呷到老老老」,每到歲末年終,各種花生製品總會紛紛出爐,就像預告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這時我總會想起小時候在曬穀場上跑來奔去的日子。

到了收成時節,跟著爸媽到曬穀場曬花生,雖然摸魚的成分居多,但看著他們忙著將成堆花生一一鬆開,再拿耙子翻攪,並指派小毛頭們用竹掃帚將散落四處的花生聚集起來,齊力曬乾,最後拿起畚箕將花生倒進飼料袋裡,這就是農忙的滋味。

「花生好事」,這是農家子弟才懂的幸福感。因為種植花生前需要將花生去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剝花生」,這時爸媽不用到外面受風吹、日曬及下雨之苦,一家人聚在家裡剝著花生,聊著彼此近況,雖然拇指常因為剝殼而長繭,但東奔西走的家人總算有時間聚在一起。

一年可以生長兩季的花生,約莫農曆年後種植,歷經 120 天的成長期,會在農曆五月採收;夏末秋初則是另一個生長期,這季生長時間較短,只要 100~105 天即可收成。對一個自小務農的雲林子弟來說,花生絕對是幸福的農作物,因為剛拔下來還帶著泥土味的花生,簡單水煮,口感就是「綿、鬆、香」。

當然,種花生也有辛苦的時刻。比如說常常要跟夏天的西北雨、颱風比快,趁著雨未落,將曬在曬穀場的花生收起來避免受潮。有時也會因為機械種植的失準,花生播種間距太大,農民需要繫著麻布袋,彎著腰,把一顆顆的花生重新種進土裡;或是採收時,因土壤黏性過高,連根拔起時總會攜帶大量土球及土塊,日曬前還要花時間把這些土塊一一清理乾淨。

若有機會到鄉間,看見阿伯放著沖天炮、農村媽媽一邊揮舞著衣服一邊發出咻咻咻的聲音、稻草人戴著斗笠站在田埂、或插滿競選旗幟的花生田,別太驚訝,這都是農家在驅趕鳥兒的方式。過程辛苦,但看到花生鋪滿在曬穀場,這一切都值得了。

餐桌上的滷豬腳、涼拌小黃瓜、粽子,因為有花生相伴,佳餚裡多了一個鬆鬆綿綿的口感,而這樣的香甜鬆軟,對我來說,就是家人相聚的滋味,把幸福的味道緩緩送進喉間,將家人的感情緊緊圈住。●





文、攝 許育銀



許育銀 雲林人,中學時離開家鄉出外念書。定居臺北多年,對雲林仍然十分依戀,希望透過走讀故鄉的點滴,拼湊出自身的幸福記憶。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