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融】關於編輯這件事

一種工作 雜誌編輯是料理情緒的事業

撰文=黃威融
在台北出生長大的五年級後段班,第一份工作是廣告文案,2000年前後寫過幾本還算暢銷的書,2004年起參與多本雜誌創刊,包括《Shopping Design》和《小日子》。
雜誌翻拍=陳敏佳
書封提供(一百理由)=大塊文化

一百理由1998年封面。
一百理由1998年封面。

 

過去十年,我參與了《 Shopping Design2006-2011)、《小日子》(2012)和2013年四月誠品書店《 提案on the desk這三個不同類型雜誌的創刊過程,經歷了許多有趣有用的事,回想這一路上發生的編輯故事,其實都跟圖文整合和集體創作有關。

1998年我和四位好友集體創作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大塊文化出版),當時我們是用「出清存貨才能告別青春期」的瘋狂態度,挑戰當時出版環境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採用幾近毀滅友誼的吐槽批鬥,完成了一本可說是叫好也叫座的作品。

2004年秋天,我和美術黃昭文被詹偉雄說服進入《數位時代》(當時是雙週刊)作後製,當時我們最常參考的是正統的國外財經和科技雜誌,例如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和《Fortune》,詹大哥曾經有一大批很酷的從90年代至今的《Wired》雜誌(據說某次大掃除被不識貨的打掃阿姨整批當作廢紙回收),還有聽當時同事說創刊初期大量參考美國女性生活潮流雜誌《Real Simple》的圖文構成。2004年進雜誌正式當編輯前,我是個眼睛跟手距離很遠的那種人,雖然已經買了十幾年的雜誌,但是其實都沒有讀懂它們。

因為《數位時代》後製工作的需要,我必須把以前看到的夢幻版面應用到現實的工作,好比說那幾年我們常常要作「年度風雲人物」之類的題目,可是怎麼做就那幾套,我就拿200511日《BRUTUS》作的「Trend Makers 2005」給同事們看,它們從選角、拍攝到敘事方式,都成為我們的重要參考。

效果更好的是詹大哥偉雄常拿著他剛買到的日本雜誌,告訴我和昭文為什麼這張圖要這麼用、這邊要這樣排⋯⋯經過那段苦不堪言的練功階段(白天看人家雜誌很爽,晚上編自己雜誌很幹,因為根本天差地遠), 有很長一段時間坐在我隔壁的昭文,那幾年我們學到的編輯知識可能是同時間一般人的好幾倍。

真正把「編輯」當回事之後,才發現這是個充滿學問的美好世界,例如日本《デザインノート》(Design Note)這本Mook,它的定位是「How to make a design, top creators&their workflows. 」提供許多設計編輯專業知識;從詹大哥書櫃找到的《Grid System in Graphic Design》,講的是雜誌版面最基本的骨骼線,這些應該算是實用導向的工具書;很多有歷史的雜誌會把他們歷年的封面結集出書,這種書太殺了,看這些封面不只是看設計看當時的選題,也是在看時代變遷,荷蘭設計雜誌《Frame》出過這個《 The Back Issue / The Guide to FRAME’s First 50 Issue》,《Esquire》出過這本包括美版和日版封面的合集,《Rolling Stone》這個封面合輯,講的是A History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agazine in Pop CultureSport Illustrated50周年出的這個精裝版是每個運動迷一定要收藏的啦;還有一種編輯書是文字為主的,像這本《東京的編集(The edit of Tokyo)──Visionary Tokyo Editord : Their Lives and Works》,菅付雅信編.著, Pie Books出版,本書收錄了幻冬舍老闆見城徹、女性雜誌《Ginza》《an.an》總編輯定川美代子、跨足藝術設計和出版編輯的後藤繁雄、參與多本雜誌工作的小黑一三⋯⋯等11位。

感謝這些編輯路上的巧遇和轉折,關於圖文整合和集體創作的 精彩故事,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