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第一次出國去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拍攝節目,飛機落地,拿完大包小包的行李進去市區找落腳的借宿人家,時間是下午四點。該是上班日的首都城市,卻安靜的像是台灣鄉間的深夜。身為初次出國的鄉巴佬,我真的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一個城市彷彿可以讓你聽見空氣流動的聲音。
後來晚上出來吃飯,街上兩個穿制服的警察,剛好在我們樓下巡邏,大樓門口就坐著一個外表看起來像是流浪漢的遊民,推著電影裡面遊民都會有的一台推車,車外面還掛著一罐罐看起來像是空酒瓶的飲料,車子主人走起路來還有點蹣跚。這時候兩個警察慢慢的走過去,一個比較高大的警察伸出了手,拍了拍他的手,像是問候一位老朋友一樣,開始閒聊了起來。問他今天還好嗎?要不要什麼幫助?聊沒幾分鐘之後,兩個警察又慢慢的散步離開。
後來出國經驗比較多了,有次到了北歐的挪威。拍的主題是挪威與瑞典的交界的超級市場。市場大約是台灣大賣場的三分之一大小。因為算是臨時性的題材,也沒有事先聯絡,不知道是否願意給外來媒體拍攝。我們停好車,從車上卸下一堆器材,非常不低調的走進去,找了很久才現身的經理,經理聽完我們的問題,很困惑的問我們:「你們覺得可以拍就拍,為什麼還需要拍攝許可,我不覺得你們會拍到什麼不該拍的。」說完之後就與櫃台幾位結帳的小姐歡樂地笑了起來。笑容真是國際性的語言。接下來的幾個題材,不知道是該負責聯繫的企畫與導遊心臟比較強大,還是身為導演的心臟強大,我們幾乎都沒有事先聯繫就現場開拍。
後來幾次在歐洲搭乘地鐵,地鐵口完全沒有任何的收票閘口,小小一台與iPad一般大小的就是驗票機。乘客自己買了票就自行刷卡驗票坐車,到站之後自己下車離站,當然據說車上會有查票員,被查到會罰很多錢,但是我從來沒有看過查票員出現過,列車長也只是經過身邊,完全沒有逐一查票。
最近一次去紐西蘭的一處國家舊礦業博物館拍攝,因為我們到的時間太晚,接近四點的關門,裡面的遊客都走光了,接待的經理說:「我四點半要去接小孩下課,你們就自己在裡面拍,拍完之後就幫我把木門帶上。」說完接著開車揚塵而去,留下一臉錯愕的我們,當然我們也不客氣地盡情拍攝完畢,遵照吩咐的把木門帶上才離開。
回想這些國家親切的人,我很喜歡當他們相信人性本善的時候,眼睛所散發出的光芒。當然這些城市裡面,一定都會有壞人跟我們一起生活著,我去過一些與鄰國或是本國就有一些內部紛爭的國家,不只地鐵上,整個城市都布滿了武裝的警察與軍人,走進去神經都會不由自主繃起來,維持高度戒備。但是即使如此,我也偶而會在市場或是大街上看見無邪的純真笑容,而這樣的笑容就足以讓整天的心情稍微的溫暖起來。
我一直覺得城市的氛圍決定在於生活在裡頭的人,他們的想法決定了這個城市的態度與空氣的溫度,我也相信即使一個城市的捷運上都有拿著衝鋒槍的武裝警察,但是仍然會有人等著給你一個熱情的「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