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王家衛的咖啡密室


一種時空錯覺 老市場復刻九龍寨氛圍


門口的大時鐘向《阿飛正傳》致敬。若王家衛出現在門口,小義說他會下跪致意。


菜單貼在木牆上。港式風味的「啡走」(註)與冰釀咖啡值得一試。


張國榮在《阿飛正傳》開場望著張曼玉說:「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一幕成為浪漫經典,也開展了之後的情節線。時間與空間一直是王家衛的電影母題,而這種把玩時空的手法不只出現在大螢幕,它也落腳於臺南,成了咖啡廳。

延續臺北「秘氏咖啡」穿梭時空的氛圍打造,「南秘氏」取樣王家衛《阿飛正傳》六〇年代的老香港風情,隱身在國華街上的永樂市場二樓。這裡被老臺南人稱作「賊仔市」,受名稱所連累,所以當地人鮮少爬上二樓一探究竟。

要找到咖啡館所在,必須經歷宛如時光穿梭的儀式。爬上老舊的市場階梯,經過一戶戶宛如香港九龍城寨的狹窄過道,心裡滿是狐疑:「這裡有咖啡廳嗎?」這時一旁藤椅上穿白汗衫的老伯會告訴你:「你要喝咖啡喔?在前面啦!」

這座公有市場二樓原是獨居老人的小社群,「秘氏咖啡」的進駐帶來活力,也翻轉空間的意義。



註:港式飲品,咖啡加煉乳。



咖啡廳與住家比鄰而居。鄰居們視小義與阿羅為生活一份子。


經營者小義退伍後跟著考古隊到了臺南,五月結束工作後,著手整頓現在的咖啡館空間;女友阿羅來自香港,從香港到澳洲,在海的彼岸發現全新且真心喜愛的生活方式,後來到了臺南嗅到適合「生活」的城市感染力,便決定待了下來。

秘氏團隊起初尋覓空間的過程不是很順利,後來在租屋網上看到這個地點,從外部市場氛圍到內部格局都給人與眾不同、甚至超脫於整體臺南市氛圍之感受,於是便立刻訂下來,以六〇年代《阿飛正傳》為空間設計的靈感也在當時成形。

小義主張「修舊如舊」,店裡的陳設器物蒐集自各地跳蚤市場。起初,咖啡廳內的空間氛圍很難拿捏,老臺灣與老香港相似,但老臺灣器物又帶有日本味,就是這樣的來回調整,才塑造出現在的獨有味道。彷彿一推開門,就踏進王家衛打造的九龍城寨。


從各地收集來的舊物,如何與空間妥適搭配也是一門學問。


阿羅一邊製作拿手甜點,一邊說永樂市場二樓是個自給自足的小社群,就像香港那座已被拆除的九龍城。當時那裡聚集了來自南洋、中國各地移民,但因為「三不管」(香港政府不敢管,英國政府不想管,中國政府不能管),導致九龍城成為被主流環境遺忘的地區。

秘氏咖啡的開幕漸漸改變永樂市場二樓的環境:公廁變乾淨、老人家招呼年輕人上樓喝咖啡。周遭鄰里張開手臂迎接秘氏咖啡,也視兩位年輕人為一份子,共享生活,彼此照應。這個空間沒有消沈,反倒復甦。

來自臺北的小義與香港女孩阿羅就這樣在臺南長出了根。白天的咖啡廳到夜晚是住家與工作室。小義喜愛分享空間,擁有木雕技藝的他希望有天能開個木雕教室,三五好友在某個悠閒午後,品咖啡、磨木頭做項鍊。阿羅則是愛烹飪,說到料理她就笑開懷,缽仔糕與香蕉焦糖雪糕蛋糕是從香港帶來與顧客分享的私房絕活。


冰釀咖啡是招牌飲品,香蕉焦糖雪糕蛋糕則是客人必嚐甜品。


在這個被大人嘲諷「年輕人只想開咖啡廳」的世代,有些被潑冷水長大的孩子躲進了職場,穿起不合身西裝,扭捏踩著高跟鞋,朝九晚八。而這兩個平均年紀 25 歲的青年卻帶著「分享」的初心,安定於老市場,為了真正的生活,而活在這裡。

「一追再追,只想追趕生命裡一分一秒。」聊著聊著,店裡播起了張國榮的《追》。▍





文、攝 皮耶恰


皮耶恰 為避免「思考迴路封閉」,從學院的俄國文學研究走入社會。看過一些美景,說了一些再見,現在只渴望真心且不需刻意就能平靜地過生活。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