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紅花推薦】著時,著食

撰文=番紅花
臺北人,著有《看得遠的,就是好母親:建立你自己的教養格調》和《廚房小情歌》等書。買菜、煮飯、步行,是日常讀書和寫作之外的彩窗。

圖片提供=有鹿文化出版

 

王浩一《著時:南方・美時・美食》
王浩一《著時:南方・美時・美食》

雖然正值小寒節氣,我沿著落羽松已轉紅的大湖公園,跑步時風拂過來是潮濕清冷的,但堅持尋常日子以跑步度過的人們依舊不減,我的七分速並不寂寞,許多跑者刷過了我。跑完四公里以後,老習慣,我向蹲坐在湖邊賣菜的阿嬸買了兩把她自種的珠蔥。珠蔥柔嫩香馥,炒蛋最宜,有金有綠、盛盤好看,是我的拿手家常菜,冬日的每一週皆少不了它。此刻北臺灣的著時作物是珠蔥,若是在中部,則玉米和茄子也正當著時,而過了大寒、立春,節氣一路從清明跨到寒露,春夏兩季,臺南的蘆筍出土,成為我家餐桌上殷殷的期盼。

多數人並不知道市面上一年到頭可見、細小短綠、用紅色膠帶綑綁成一小束的蘆筍多是進口貨,想要吃到正港在地新鮮、無防腐處理、富濃郁蘆筍味的臺灣蘆筍,想要追索蘆筍的由來典故,在王浩一《著時——南方・美時・美食》這本書裡,有了最雅趣、細緻的書寫。

《神農本草經》說蘆筍久服可輕身延年益壽,我們這一輩掌廚者烹煮蘆筍,大抵係清蒸水煮拌奶油、橄欖油,或是和蝦仁米飯做成海苔手捲,更臺式的風味則以蒜片爆香後,再與豬肉片或小卷鑊氣快炒,而臺南蘆筍尤為汁甜爽脆。久居南方的王浩一為我們爬梳了南臺灣二十四節氣中的代表性農作,例如他帶領我們展讀蘆筍的歷史,從蘇東坡的詩句為引言、日治時期的試種失敗、臺灣光復後農改場的成功栽種所造就的蘆筍王國盛況,乃至目前南臺灣約一千五百公頃的蘆筍田野探查,王浩一從節氣、地理、水文與農民的實際訪談記錄,讓我們讀到蘆筍、紅藜、青梅、芝麻、白玉蘿蔔、土魠魚、紅豆、愛玉子、荔枝、綠竹筍、橄欖、黑糖汁等作物背後的文本。讀完以後,那濁水溪以南的豐沃,更為迷人清晰。

日常三餐,在地、著時,把日子過好,也就不是太困難的事了。▍

發佈留言

Left Menu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