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俞萱
寫詩、影評,策劃影展與讀書會。不看電視、不玩臉書,只經營部落格「你笑得毀滅像海」。想像中的生活,是精神的完全自由。

即使我們以為自己涉世過深,始終涉事未深。深情的人,凝神細看。細看世間的縫隙,掘出變遷之中的恆常存在。不論深淺,一逕溫柔對待。
黃小黛就是這樣深情的人。
1999年,寫起第一篇文章,關於母親的故事。十年過後,集結成《家族記憶》。她在自序寫道:「我的成長史,既然謂為故事,便是傳說中的舊事,或憑就自己想要的局境所撰⋯⋯能以如此平淡而緩緩的說著故鄉的情事,也是我該做的事情,台灣是許多默默無名的家族成就出的國家,把屬於時代的片影傳述下去,是出版本書的意義。」
又一個十年,黃小黛出版了《地方回憶錄》。仍是溫煦的筆調,細細周旋 在歷史的脈動、人情的掌故之間,深情描繪心的街廓。她知道「一群人會 成就一個城鎮,一條長街能蘊育各式生靈」,於是她走訪不同地方,遇見 各種人事,寫下無數親臨的一個場景、一個瞬間、一種風骨的情感撞擊和對鏡思索。
透過書寫,一邊挽回逝去的時光,一邊巡思當代的生活。黃小黛的生命洞 見往往抒情徐緩,針砭入骨。她發覺科技媒體造就了人際的快速牽連,她 反問:「會不會因為取得容易,拿起放下就漫不經心,會不會因為選擇 多樣,拿起放下就輕忽重量。」而另一篇文章,她從不同的角度談論人 際的互動:「人只要靜靜傾聽,把對方的話默默送入心口,便是一種溝 通。⋯⋯甚至任他引導自我開發,察覺內心從未有過的想法。眾人就是因 為彼此不同,所以這世界才會橫生曼妙情趣,也才有了相識的必要。」
黃小黛凝神細看,然後留存那些發生過的事情、輾轉的思緒:「當我們經歷時,並未明白行經的痕跡,都變為自身一部份,只有在失去時或離開 後,才理解細枝末節的意義,會知道親臨了每種滋味,那些酸甜苦辣已變 成對應歲月的歷程,才了解珍惜的意義。」這本《地方回憶錄》,回顧的 是她自己,也是我們共有的命運,讓過去跟現在就像契訶夫筆下的長鏈前 呼後應:只要觸碰這一端,另一端就會顫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