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壁畫 連結鄉土的情感
撰文=Ling
大學念景觀建築系,決定不要做設計而是寫設計,投入出版業後,一直待在生活及設計議題的領域。
攝影=周家榮

吳仲宗
三芝藝術家,以他深愛的老婆的圓潤形象融入作品中的其他造型及人物。作品形象飽滿、構圖簡單,讚揚豐潤體態,極富親和力。
《如果八分之一》
如果八分之一的時間 我願 唱首歌給你聽
如果八分之一的路 我願 陪你一起走過
如果八分之一的空間 我願 為你增添一抹色彩
雖然 只是八分之一 並非微不足道
吳仲宗
大約距今八十年前,濁水溪要開始築堤防,當時在桃竹苗地區招募了一批客家人南下雲林工作,堤防修築完成後,工人見剩下一大片又一大片的河床地,適合開墾農耕,且足以養活一家子,因此就地留下來定居此地,至今在林內鄉北邊的林北社區,成為雲林縣的客家聚落之一。
林北社區有2/3閩南人、1/3客家人,在早期引水設施不發達的時代,灌溉不容易,居民除了施作稻榖外,還有以不需要太多水份的地瓜、花生等作物為主。當時日本政府為發展經濟作物,糖、棉花及菸葉成為台灣主要的出口農作,而適合種植菸葉的環境,需要避開東北季風的吹襲,以避免大片的菸葉被風吹翻面而減少了行光合作用,因此,適合種菸葉的地理環境,如在山谷裡的高雄美濃小鎮,及靠近中央山脈斗六丘陵的林北社區等地。
因為雲林地區為二期稻作,不少農民利用8月稻米收割後,在土地上改種菸葉、番茄或草莓,讓休耕的農田繼續發揮價值,不少農民因為種植菸葉後因此翻身。家族移居來此已過三代的雲林縣社區產業文化協會理事長黃秀雲女士說,「我外公從北部搬下來時非常窮,一頭牛就是最大財產,種菸葉後經濟慢慢改善,最好的時候,一年3千多斤菸葉,可以買一甲地⋯⋯」產業影響了農村景觀,一棟棟培菸葉的菸寮於焉出現,到了現代以一抹浪漫氣息的「菸樓」稱呼。
土地上80年來發展的故事,被當地一對鄭鄧仁及鄭世榮父子檔,畫在社區內的文化函洞裡,此壁畫如同林北社區的「家牆」,畫中描繪出族群在這裡一代傳一代的故事。在他們相繼過世後,留下1/8的最後一格空白繪圖框未完成。因緣際會在今年的草根藝術祭,來自台北三芝的藝術家吳仲宗先生受雲林縣政府之邀,來到此地完成壁畫。駐村九天裡,他發現社區在農忙時大家少了互動,第五天起他有了構想,他認為壁畫之外,更重要的是傳遞出生命的延續,透過壁畫上的色彩、創作故事,希望串連起社區凝聚力。
他把自己創作中的招牌人物「胖太太」放進畫裡飛起來,並以在當地吃到的金色番茄入畫,飄在空中好似氣球,呈現出輕巧、愉悅、幸福的景致感受。愛心形狀比喻當地產的草莓,也象徵社區居民的情感,作畫時邀請路過的居民,不分大人小孩一起塗鴉蓋手印,共同完成畫作。吳仲宗說,「一個社區要先有凝聚力才會吸引外地人來,全台唯一的林北卡好社區,值得讓更多人來認識它的魅力⋯⋯。」 ▍